(二十世紀影業 提供)
《極地守護犬》(The Call of the Wild)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發表於 1903 年的英文同名小說《野性的呼喚》,透過了一定程度的改編,讓部分較為殘酷的情節變得柔和許多,也使得這則原先便廣受歡迎的故事,在電影版中變得更適合闔家觀賞。
《極地守護犬》透過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娓娓道來的旁白,使整個故事具有一種彷彿鄉野傳說的質地,至於情節則圍繞在名喚巴克(Buck)的狗主角身上,讓我們看著牠從一開始的養尊處優,到一度受盡壓迫,並逐漸挖掘潛力,最終順隨自己的心發展而去,於整個故事發展裡,正如同許許多多的經典英雄傳奇一樣,使《極地守護犬》以迷人而安穩的姿態,展現出了一則好故事所具有的魔力。
巧妙的是,雖然劇情圍繞在巴克身上,但電影並未透過旁白針對巴克的心境做出過多描述。也就是說,有關巴克的想法與情緒,在《極地守護犬》中大多均直接透過影像來讓觀眾體會。雖然巴克並非是真實的狗演員,而是以電腦特效製作而成,但整體呈現還是令人不禁佩服,成功使觀眾得以在許多時刻感受到巴克的各種情緒與想法,因而也以更為直覺的方式,沉浸在這個雖說未必充滿新意,但卻由於故事說得好,因此依舊動人的傳說之中。
除此之外,本片也藉由巴克的境遇,讓我們看見了各種人類對待狗的方式。有人把巴克視為寵物,也有人把巴克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同伴。只是,有好就有壞,正如同現實一樣,在某些人眼中,狗則不被當成生命看待,而只是一種商品或工具。
也由於巴克與這些角色的關係,使得《極地守護犬》有時令人感到開心溫暖,有時則讓人心頭沈重,甚至還會鼻頭一酸。而這樣的感受,其實則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動物,以及與牠們共享過怎樣的回憶。
對於有動物家人(在此請恕我不用「寵物」一詞),無論種類為何的觀眾來說,《極地守護犬》都是一部相當討喜的電影。只要你真心愛著你的動物家人,便會在觀賞這部電影時感到五味雜陳,既著迷於眼前的故事,同時也希望能趕緊回家,好好地與自己的動物家人窩在一起。
於是,對於巴克來說,牠的這場冒險確實可稱之為「野性的呼喚」,但對於我們這些人類觀眾而言,《極地守護犬》這部電影卻也同樣成為了另一種呼喚。
一聲迴盪在我們與動物家人之間──不管牠是在我們此刻的生活中,又或者仍活在我們的心裡──那道以愛為名的呼喚。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臉書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美食(飯店餐飲、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飯店住房、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點、咖啡廳、早午餐)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餐飲集團、餐廳、餐酒館)、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