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歷史博物館內一隅。(攝影:郭慧,後製:潘世惟)
無論是旅行還是交換,對我而言,都是一種練習。練習適應新的地方、練習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可能展現的不同面向。而這種練習的第一步,往往是從認識一個地方開始。
要如何認識一個地方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會有所不同。
對我而言,除了沒入在地街角之外,我還喜歡逛逛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希望藉由這種方式,了解他人如何看待地方的過去,以及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對我而言,歷史博物館提供了一個視角,讓我得以管窺他們所在意的價值。
也因此,到了瑞典後不久,我便踏進了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歷史博物館(Historiska museet)。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小小的傘擋不住細密的雨滴,溫帶的寒風夾帶著水氣,漫溢在霧濛濛的港都之中。在這種天氣裡,就算只是從斯德哥爾摩車站,走到歷史博物館,仍然讓人凍到了骨子裡,只想宅在家裡,哪兒也不去。
令人意外的是,在這種惡劣的天候之下,瑞典歷史博物館仍然有不少人到訪。雖然不至於摩肩接踵,卻也是絡繹不絕。仔細一看,更可以發現,多數訪客都是以家庭型態造訪。看來,是這裡的爸媽們,趁著假日和孩子一同學習地方歷史。
博物館的這種「盛況」,乍看之下頗令我訝異。然而,觀察博物館的設計,便可以稍微理解,為何這裡會受到家長們的歡迎:在放置展覽資料的地方,有不少「學習單」、「遊戲單」式的印刷品,提供孩子探索的脈絡;在休息區裡,工作人員正拿出蠟筆,準備簡單的小活動;而在展覽室裡,更有不少的閱讀區,放著舒服的軟椅和相關書籍,不僅可以讓人在展覽中途歇歇腳,更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地方,進行深入的了解。
此外,整個展覽內容,更有不少互動裝置,有時是讓你聞一聞不同的小盒子,猜猜看裡面的香料,是過去哪個炙手可熱的交易品,有時則是讓你玩「心理測驗」,看看你選的結果,會不會讓自己在中世紀成為被獵殺的「女巫」。
「我覺得這裡好像親子育樂中心,很認真做教育的那種。」我開玩笑地跟同行的朋友說道。而事實上,除了孩子們看上去興味盎然(而非百無聊賴,想著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結束無聊的行程)之外,我跟朋友們也好奇地玩了許多的互動裝置。即便已過了童年,瑞典歷史博物館對我們而言,仍舊魅力不減。
除了這些引發興趣的安排之外,瑞典歷史博物館另一個使我印象深刻之處,在於他們對「展區與展區之間」的安排。與展覽空間相較之下,一個展與另一個展之間的「閒置空間」,並不如展覽空間般聚焦於某個特定時空。也因此,在這塊「抽離時空的所在」,博物館問了一些「超越時空」的永恆問題,讓身處於「此時此地」的人們一同靜思默想。
哪些問題呢?舉例來說,在這裡,他們的提問有:「『家』和『外面』的界線在哪裡?」、「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未來的模樣嗎?你覺得自己是否必須對未來擔負責任?」而在這些問題下面,有時還有小機台,可以讓你滑動頁面,看看不同人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
另外,瑞典歷史博物館也注意到了性別與家庭的面向。「你跟誰一起住?」看板上這麼寫著,「爸爸、媽媽、孩子,這種家庭的觀念,在史前時代是否存在?人們是這樣生活的嗎?到了現代,有多少人過著這種生活型態?」
在這些問題下面,看板上繼續寫道,「我們所處的社會,決定哪些東西是正常的。然而,那些不符合正常標準的人,又該何去何從?在史前時代裡,每個人都是被接受的嗎?」、「什麼是男性化?什麼是女性化?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長大成人?今日的價值,是否決定我們如何詮釋史前的事物?」同樣地,在這些問題看板的附近,也放著小機台,讓你看看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想法。
雖說有些問題,對我而言根本是大哉問;然而,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問題至大至深,才更值得跨越時空的所有生命,共同來思考、尋求可能不一樣,卻各自有理的解答。
無論是旅行還是交換,對我而言,都是與不同地方的相遇。然而,在眾多地方中,會讓我想要「一再相遇」的所在,其實並不多。
而瑞典歷史博物館,正好是其中之一,正如他們問的問題,值得我一想再想。
Kolla in våra panoramabilder på museets utställningar!https://t.co/gKitFxB0Jl pic.twitter.com/OwkfahXOOr
— Historiska museet LU (@Historiska_LU) 2015年11月13日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