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對抗病毒蔓延 台灣經驗全球貢獻

林青弘 2020年03月09日 07:00:00
對於疫情的敏感與防範部署,台灣可謂機警有餘。(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對於疫情的敏感與防範部署,台灣可謂機警有餘。(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台灣自今年1月21日確診首例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的個案後,防疫措施及時展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依法編組完成。早在首例確診之前,衛福部已於1月15日將「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以衛授疾字第1090100030號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日本與台灣不同,有首例確診後13日才將新冠肺炎列為指定感染症。對於疫情的敏感與防範部署,台灣機警有餘,日本則是遲鈍怠慢。鑽石公主號淪為病毒培養皿,亦可見證日本官員漫不經心,防疫抗煞的經驗不足以外,對抗病毒疫情的官僚心態,也該撻伐檢討。

 

衛福部陳時中部長領導指揮中心抗疫有功,這是團隊作戰有效能,而且人民信服。疫情資訊適度公開與清楚講解,加上媒體衛教積極宣導,台灣人民與政府一起對抗病毒疫情,這樣的經驗與模式,足供全球參照,頗有公衛價值與貢獻。順時中的防疫能夠成功,也要感謝蘇貞昌院長願意在職權上適度退讓,成就陳部長的指揮與協調。蔡總統對於陳部長的充分授權與完全信任,讓專家意見與政治考量能在衝突中取得調和與妥協。

 

筆者彙整《中央社》相關報導與網路公開資料,以四項指標比較11個國家的防疫作為,結果如「新冠病毒防疫指標各國比較圖表一」。為了檢驗各國政府的防疫作為是否積極、是否風險意識足夠?我們可以從這11個國家在確認首例感染新冠病毒的個案發生後,政府採取哪些「先發」的防疫政策?在邊境防疫上,是否有先行的邊境管制措施?這兩項指標可以簡易檢驗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是否足夠,以及事後檢討政府官員的警覺性是否敏感。

 

至於確診數的倍數成長耗費多少日數?10倍成長的比較,例如從第1例到第10例相比從第100例到第1000例或第1000例到第1萬例,倍數雖然相同,但是對於醫療體系的衝擊與負載,明顯有不同的影響與結果。對於疫情大爆發的國家來說,從第100例到第1000例的歷程愈短,疫情控管壓力明顯遽增,人民恐慌心態也會蔓延。

 

 

從圖表一的指標比較結果,顯見「口罩政策」是防止疫情擴大與穩定民心的先發作為。台灣、新加坡與澳門,都可以成為此項推論的證明案例。新加坡與澳門政府主動提供口罩給予民眾使用,台灣在首例確診後4日立即禁止口罩出口,嗣後11日也很快施行「實名制配售口罩」,期間雖有紛亂與微調,但不阻礙「口罩政策」在防疫上確實是有效的先發政策。減少帶原者傳染他人機會,同時也兼顧健康者自我保護而免於被感染的機會,配戴口罩或搶購口罩所引起的「口罩之亂」,意外阻止「病毒之亂」。

 

配合邊境防疫所做的邊境管制,只能阻擋境外移入病毒,但對於已存在本土境內的帶原者與病毒擴散,防疫作用非常有限。從圖表一的11國比較,除台灣、新加坡、泰國在首例確診後將近20日內,即能做出適當的口罩政策,對比其他8國的先發防疫政策,這三個國家的疫情明顯穩定與緩和。中國雖然在今年1月初就有鼓勵廠商轉業生產口罩的措施,但因其疫情大爆發集中於武漢封城以後的10日內,顯見封城的封閉式管理太遲,對於中國疫情管控,應優先以封閉式管理再搭配口罩政策,這樣才可以有效阻止疫情的群聚感染到處暴發。雖然這是事後諸葛,但對於未來公衛政策的制定,頗有參酌價值。

 

此外,從確診案例倍數成長的比較結果來說,從第100例增為第1000例的歷程時日,可做為疫情大流行的判斷指標。例如韓國、義大利,從第100例增為第1000例只需7日,伊朗僅需6日,這三個國家迄今仍為疫情重災區。至於中國疫情,從第1000例增為第1萬例僅僅歷經7日而已,成為全球災情最慘重的國家。

 

 

參考「新冠病毒防疫指標各國比較圖表二」的疫情數據,以目前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與流行徵兆而言,因潛伏期與本土感染、境外移入的交互作用在各國有不同表現,可以推斷全球大流行至少可有三波。

 

第一波大流行由中國起始,流行區域以亞洲為主,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泰國等,緊跟著中國疫情大爆發之後,而有密集多數確診案例出現。惟有日本、韓國比較特殊,他們疫情爆發較晚,屬於第一波大流行的後期國家。第二波則由義大利與伊朗帶頭流行,影響區域集中於歐洲與中東。美國檢疫費用昂貴,美國人也不習慣戴口罩,政府應該盡快徵用媒體進行公衛教育,至少宣導「勤洗手」的重要性。

 

美國防疫政策若成功,就不會成為第三波大流行的先鋒者,更不會因此擴大北美洲與南美洲的疫情。國會同意83億美元的緊急資金,但用於口罩生產補貼與公費檢驗上,頂多只有4億美元而已。若個人檢疫費用高達3000美元,4億美元最多只能支應13.3萬人檢驗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這樣的檢驗能量與預算提供,顯然不是超前部署,而是落後不足。

 

人類與病毒的對抗賽局永遠持續不斷,對於新冠病毒而言,最好的人體培養皿,就是共生共存又有適度傳染力。容易感染但引發重症甚至危重症者,病人死亡也是病毒送終日。感染後無症狀者,傳染力也不能太強、不能過度明顯,避免被確診而隔離,病毒量減少甚至被消滅,新冠病毒不會開心。因此,無症狀又適度傳染力的帶原者,體內抗體不足以消滅新冠病毒,傳染力不會過高而被找到且隔離與治療,這樣的無症狀帶原者,就是新冠病毒的快樂天堂。

 

防疫順時中,專家會議無人扯後腿與放炮攻擊,整個團隊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希望拚經濟的政府團隊,也有堪可相比的合作效能。抗疫終究會成功,經濟的復甦與振興,受到全球化的衝擊與漣漪效應,拚經濟不能邊境管制,也不能勤洗手就可達成目標。這是艱鉅又困難的挑戰,期待政府領導台灣人民一起走過蕭條,大家一起迎向榮景。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