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敗選,國民黨都說要改革,改革的內容大同小異。(湯森路透)
2003年,支持韓國總統盧武鉉的部份韓國執政黨議員以「政治革新、國家富強、社會溫暖、半島和平」為黨綱,另組政黨。這個新政黨獲得盧武炫的公開支持,引發韓國執政黨的分裂;隔年,盧武炫退出執政黨,加入這個以「開放我們黨」為名的新政黨,一時蔚為風潮。當年,甫於總統大選落敗的中國國民黨以「開放我們黨」為師,成立「論述小組」,宣稱要赴韓國取經,學習怎麼「開放我們的黨」,當時國民黨的「論述小組」是這樣說的:
「未來小組的議題百無禁忌,不管是敏感的本土化、族群、民主深化、國家認同及一中原則等問題,都會討論;民進黨所提出的各項論述,國民黨不但不會迴避,還會迎向前去,不再受其主宰。他說,國民黨路線將定調為由下而上,匯集各方不同意見,必要時也會舉行路線大辯論,為黨找出新方向。」
每次敗選,國民黨都說要改革,改革的內容大同小異,不外乎「年輕化」、「在地化」、「扁平化」,這些籠統的字眼非常好用,所以可以從2000年、2004年、2014年、2016年一直用到現在。若不看說話的人是誰,2004年國民黨論述小組所論述的這段內容,套用在國民黨新任主席江啟臣日前的政見發表會全文與當選感言,依舊若合符節、歷久彌新。
江啟臣很難改革國民黨,原因如下:
一、江啟臣的這屆任期僅有一年兩個月,如果能挽起袖子,做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改革,未必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成績。不過,他先前不只一次地把「幫韓國瑜穩住高雄市長」為政見,若韓真的被罷免,將折損他身為黨主席的威望;若韓通過罷免案考驗,這僅僅獲得八萬黨員票的黨主席又如何節制韓國瑜及其支持者?加上朱立倫將在一年兩個月後將出馬競選黨主席,這過渡的黨主席更難有能量領導國民黨進行改革。
二、江啟臣對症卻沒有下對藥。國民黨已經是個剛性政黨,由下而上產生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以及每週召開的中常會,但江啟臣的改革藍圖裡卻又宣稱要「走向有效率的集體領導」,由黨主席、黨團代表、黨務系統代表、中常委代表及縣市長組成「決策平台」,如此疊床架屋,與立院黨團及中常會的權責如何劃分?意見相左時聽誰的?而所謂「網路化」、「數位化」、「在地化」等等人才甄補的說法充斥在江的政見裡,但「人才」是因為國民黨不會使用網路,沒有數位化才疏離國民黨嗎?
三、整場黨主席選舉,無論江啟臣或郝龍斌都避談黃復興黨部存廢問題,也未曾對如何「開放我們的黨」提出任何具體步驟;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沒有意願,或至少欠缺政治能量,去面對國民黨的黨員結構與台灣的選民結構有高度落差的問題,而這正是江啟臣對於國民黨的兩岸論述、人才甄補、決策機制改革都只能點到為止,無法對症下藥的主因。
江啟臣固然是國民黨建黨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不過,同時間改選的國民黨中常委選舉裡,17名現任中常委有高達16人順利連任。而日前一篇針對過去十年的國民黨中常會結構的分析指出,有高達四成以上的中常委具備兩岸背景(台商或擁有兩岸交流協會身份),這不正常的結構先是左右了國民黨的政策思維,扭曲的決策方向繼而影響黨的人才甄補,兩者互相增生異化,這才是國民黨無法跳脫的結構困境。
過去20年,唯一有機會改革國民黨的是2008年甫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可惜囿於馬本身的意識形態與生澀的政治手腕,讓機會稍縱即逝;而如今,一個由地方派系出身,與國民黨權力山頭並無特別淵源的年輕黨主席,又有多少籌碼能在特種黨部及盤根錯節的常會結構裡捋虎鬚?國民黨很難改革,因為一改就分裂,但沒有分裂打算的國民黨要談改革,卻猶如空中樓閣;最後惟有不切實際地等待民進黨失德敗政,看看能否撈到重返執政的契機。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