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1天普篩1萬多件,但我國僅3千多件,量能差了3倍。陳時中解釋,兩國策略不同,韓國做普篩,我們是對特定風險條件來篩。(沈粲家攝)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而我國與韓國的檢驗量能,多次被拿來比較,韓國每日普篩1萬多件,但我國卻僅3000多件,雙方人口數約差2.2倍,但量能卻相差3倍之多。為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釋,兩者僅是策略不同,韓國是做「普篩」,我們是對「特定風險」條件來篩,至於「誰對誰錯」有待疫情過去,大量數據出來才能探討。
韓國目前確診人數已達8600人,背後全是靠「普篩」才找出確診病例,反觀台灣卻僅針對特定條件才做篩檢。
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解釋,主因是各個國家看法不同,我國認為普篩,在篩的時候病毒量還不夠,因為沒相關症狀,驗出來可能是「偽陰性」,之後病毒量上來後,就變成有傳染力的,但那時又認為自己驗過是陰性,所以在行動上各方面都可以很自由自在,這樣可能因此成為防疫漏洞。
陳時中補充,在篩檢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流」和「隔離」,若想要大量篩檢,就必須大量地做好分流和隔離。
陳時中以鑽石公主號做舉例說明,日本最早鎖定273人要篩,篩完後發現陽性率很高,所以決定全船都要篩,但全船要篩,又沒辦法有適當環境讓陰性的人做隔離,未做好消毒,篩完後放回去,在裡面受感染後,他又以為自己是陰性,之後趴趴走又傳給更多人,就變全船有近2成的人都被感染。
陳時中說,專家認為在有症狀的時候篩檢,病毒量才正確,就是為了要避免偽陰性,之後在社會趴趴走,所以我國才會以「有症狀」才篩檢為條件。
不過,陳時中也強調,每個國家基本認識不同,分流管制措施也不盡相同,「誰對誰錯」都有待疫情過去,之後大量數據出來才能探討。他認為,這是公衛專業學術,每個國家決策,只能根據現有科學證據,運用集體智慧政策才能做得完善。(奥捷團回國入境發燒「4天後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