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行為原本就該是每一個家庭自己私領域的活動,為何需要所有人都擠在同一個日子進行呢?(資料照片)
再過兩星期就是傳統習俗裡的清明節,對許多台灣的家庭而言,這是一年一度家族成員團聚在一塊祭祀先人與出門掃墓的日子,這也是為何清明節又稱之為民族掃墓節的緣故。 由於政府多年來將此節日訂為國定假日,再加上一般人將清明節視為僅次於農曆春節和中秋節之外的一個重要家族團圓日,因此每逢清明假期,台灣各地便會出現大量人潮移動的現象,這些包括返鄉的車潮,以及至各大墓園,寺廟掃墓祭祖的人潮。
但此刻正值中國武漢病毒肆虐的高峰期,全球各國政府無不苦心勸誡人們減少一切非必要的團體集會,疫情嚴重的國家甚至早已進入封城或封省的緊急狀態,許多大城市也紛紛取消各種聚集大量人潮的傳統慶典與宗教活動,例如嘉年華會,彌撒,以及朝聖。 雖說台灣現階段疫情相對和緩可控,但這只是在疫情第一階段於中國與東亞大流行下的台灣防疫成果,現在我國開始面對的是第二階段的全球大流行,目前已有大批自歐美疫情嚴重地區返國避難的民眾一波波的返抵國門,兩週後清明節若再加上大批自中國返台掃墓的台商,與島內大規模四處移動的掃墓人潮,實在很難不讓人憂心其可能造成的防疫破口,以及無法預料的本土社區感染。
本文並不是要討論清明假日存廢的議題,更不是否定掃墓祭祖的深刻意義,但在國家面臨病毒威脅的時刻,我們可否一起來思考今年的掃墓或許可改為採行以下幾種的變通方式?
一、延期舉辦法會:目前已有不少宗教團體在內政部的呼籲下,將每年訂於清明節所舉辦的法會(特別是千人以上的大型法會)往後延期,這將可大幅減少多人群聚於室內場地時被感染的可能。我們呼籲還未採取此方案的宗教組織能考慮採行此一措施。畢竟法會的本意是追求功德,若不幸在大型法會中因為有帶病原者的參與而造成多人感染,那麼反而會使追求功德的原意盡失,對寺廟方與參與者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二、推舉家族代表參加:雖說祭祖應該是家族成員全體到齊參加的活動,但為了降低多人群聚的感染風險,大家庭的家族今年可考慮改為推舉一位成員來代表全家族進行掃墓或是祭祖的儀式,由這位成員代表家族向先人傳達敬意與追思。家族的其他成員可以趁此機會試著將自己的心意寫下交給該名代表於祭祖的儀式中朗讀,這也是一個讓家族大小成員更加用心參與懷念先人的機會。
三、時髦環保的線上祭祖:在高度數位化的網路時代,透過科技工具來表達紀念先人的方式不但時髦又環保。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目前全台已有8個縣市對其轄區內的公立納骨塔提供線上追思服務,例如法會改為全程線上直播,使參與者可在家中透過螢幕進行遠端線上祭拜。 對許多出生於網路時代的青壯族群,這其實是一個可被普遍接受的方式,我們呼籲能有更多的縣市政府採行此方法,也呼籲私立納骨塔的機構委外開發各種線上祭祖的服務,在網路與行動裝置如此普及的台灣,線上祭祖的app還可提供更多具有創意的互動式功能。
四、改為挑選先人的忌日來祭祖:由於台灣各地還有為數眾多的戶外墓園,這些地方並沒有機構可協助提供線上祭祖的服務,我們建議這些家庭可考慮將今年的祭祖活動日從清明節改為挑選其中一位先人的忌日來舉辦。 在許多國家,這其實是懷念先人最普遍的方式。 家族成員在先人過逝的日子舉辦追思活動,不但可讓後人記得先人或是至親離去的這個重要日子,也可以使各墓地不致出現人潮擁擠的現象,而這也是一種分流分群的先進概念。
清明節的緣起是一個源自中國的節氣,而掃墓的起源,則來自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然後再傳至民間社會為眾人所倣傚。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由於絕大部份的人都是農民,透過節氣訂出一個日子讓大家暫停農務,進行祭祀與祭拜先人,具有集體祈福與穩定社會的功能。 但在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懷念先人與至親的方式,掃墓行為原本就該是每一個家庭自己私領域的活動,為何需要所有人都擠在同一個日子進行呢?
總而言之,慎終追遠的情懷最重要的是在於心意而不是僵固的形式,此世紀病毒十分容易透過人際接觸的方式而在群體內迅速傳染,國人適度的改變今年清明節的祭祖掃墓形式實在有其必要性。 相信我們的先人絕對不會希望看到後人因為掃墓活動而被意外傳染病毒。 而換一個方式紀念我們的先人,也許更能讓我們重新認識慎終追遠的意義與挖掘出更多值得紀念的家庭故事呢!
※作者任職於資通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