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疫情大爆發出自多種原因,包括政府未立刻與私人企業合作,擴大試劑產能。(湯森路透)
美國當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擴散,成為全球第3大疫區。截至台灣時間25日下午2時30分,全美累計確診達5萬5231例,共計801人死亡,其中又以紐約州的情況最為慘烈。
美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聯邦政府卻在疫情剛出現時反應過慢,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還曾要各州自己想辦法解決物資缺乏問題,招來多位州長抨擊。
《美聯社》(AP)報導指出,儘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上級機關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已經展開內部審核,部分觀察學者與聯邦官員早已對美國政府反應過慢找出4大紕漏:早期階段不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現有試劑,選擇自行開發;CDC的檢驗程序複雜且有瑕疵;政府限制民眾的篩檢資格;太慢和私人單位合作以大量生產試劑盒。
美國總統川普3月曾向民眾信心喊話,宣稱CDC的肺炎檢測「完美」實施,而且想要篩檢的民眾都有試劑可以進行檢測。然而根據AP報導,自從美國1月傳出首例確診,至今仍有許多居民等不到快篩試劑 。
此外,在關鍵的2月份當中,CDC資料顯示政府公衛實驗室總共只進行了352份檢驗,平均每天僅約10多份,明顯未把握疫情蔓延的關鍵期。
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Global Health Institute at Harvard)所長賈哈(Ashish K. Jha)告訴AP:「原本有很多次機會可以避免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但因為白宮表示「這沒什麼大不了,不會比流感更糟」,導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CDC未採取任何緊急措施。
另一方面,私人實驗室在近兩周被要求處理國內數萬筆篩檢試劑,全美嚴重缺乏人力,難以趕在病度快速傳播之前遏制疫情。檢測結果也往往要等待一周才能知道。
更糟糕的是,兩位聯邦衛生官員接受AP採訪時表示,CDC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檢驗試劑盒無法有效找出感染病患。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健康政策專家莫里森(J. Stephen Morrison)形容,CDC的篩檢問題是「一場災難(debacle)」,這也就說明為什麼聯邦政府反應速度惹來眾人批判。
莫里森還提到,CDC因為這個問題,現在遭到白宮邊緣化,對未來疫情控制恐怕也是不利的發展。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H)所長福西(Anthony Fauci)則指出,CDC運作的模式並未針對病毒檢測或是追蹤疾病爆發,形容這系統是個「失敗(failing)」。
AP報導指出,中國1月初通報武漢肺炎病例,並在之後提供病毒株給全世界。接著,德國科學家研發出試劑盒,可以偵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定DNA。WHO也隨即採用該試劑,並在1月17日發布試劑使用方針,同時與私人公司合作擴大試劑盒產能。
可是,總部位於喬治州亞特蘭大的CDC自認曾經歷不同的疫情爆發,決定研發自己的試劑盒。一直到1月28日,慢了WHO約10天,CDC才終於公布自己的武漢肺炎檢測技術細節。
然而美國首例確診患者早在1月15日抵達西雅圖,並在入境6天後宣布確診,這代表CDC整整慢了兩個星期。川普更在傳出首例確診的隔天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我們完全控制住疫情,這只是一個從中國回來的病例,會沒事的。」
受限於檢驗人員與資源不足,CDC一開始嚴格限制篩檢資格,只有出現發燒、咳嗽、有呼吸困難「且曾2周內曾到武漢」的人,或是和確診病患或正在接受篩檢者曾密集接觸的人,才可以進行篩檢。
當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宣布武漢肺炎是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川普依舊老神在在,聲稱病毒和疫情都在控制中。隔天,也就是1月31日,美國把對中國旅遊警示上調到最高級別,呼籲美國人不要前往中國旅遊。
然而從中國回來的美國公民,只要沒發燒症狀,都只被要求居家隔離14天,未進行病毒篩檢。
川普13日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態,但4天過後只有178名病患接受篩檢,另有82名疑似病例「等待結果中」。而為了加快篩檢速度,FDA緊急授權州衛生部門負責的CDC認證實驗室一同處理樣本,並提供可以檢驗250人的試劑盒。
然而在檢驗人員展開檢測後,發現篩檢結果無法確定病患是否感染武漢肺炎。對此,CDC解釋可能是因為試劑盒會對所有的冠狀病毒有反應,而非針對主要目標新型冠狀病毒。
一直到2月中,全美只有幾間州和城市的公衛實驗室得出可信賴結果,但CDC主任瑞費伊德(Robert Redfield)仍堅稱CDC研發出「非常正確的檢驗方式」,並表示他們已找出試劑出現瑕疵的原因。
隨著美國越來越多人有疑似感染武漢肺炎症狀出現,各州由於缺乏有效的試劑盒,只好採取其他控制措施,開始限制人員進出。網路上更有人說,有病患出現肺炎的所有症狀,卻沒有試劑盒可以篩檢,或是結果往往要等待數天甚至一周才會出來。
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所長賈哈日前指出,許多醫生遇到在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都無法確認患者是否感染肺炎。
相較美國,南韓1月20日傳出首起確診後,政府迅速與私人企業合作,擴大檢驗人口數,讓這個人口數不到美國1/6的國家,一天可以檢驗超過2萬人。
除了美國CDC提供的試劑盒出現缺陷,美國公共衛生實驗室協會(Association of Public Health Laboratories)2月24日寄信,請FDA允許州立實驗室執行自己的檢驗後,FDA才在2月29日宣布新政策,簡化實驗室申請FDA批准的手續,並批准紐約州沃茲沃思研究中心(Wadsworth Center)獨立進行病毒檢測。
在這之前,美國各州的實驗室只能檢測疑似病例,之後將檢測樣本交給CDC,由其得出和發布檢測結果。紐約州沃茲沃思研究中心是第一家獲批准進行病毒檢測的非CDC實驗室,也在之後檢測出紐約州首例確診病例。
As of tonight, there are 31 #PublicHealth laboratories across the country able to test for #coronavirus with 10 more expected over the rest of the weekend. Then next week @CDCgov sends more test kits & we’ll have 100+ labs ready.
— Scott Becker (@scottjbecker) March 1, 2020
一直到2月29日,全美只有472名病患接受檢驗,22名感染者確診,其中9人無相關旅遊史,顯示美國出現社區感染(community transmission)的情況。另一方面,南韓發展出「得來速」式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設施,可以快速找出無症狀病患,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速度。
美國疫情到了3月急轉直下,難見任何措施發揮效果。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西在月初的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的疾病檢測系統「並不真正適合我們現在的需要。這是一場失敗,讓我們承認這一點。」
3月初,停靠在加州舊金山外海的郵輪「至尊公主號」(Grand Princess)傳出21例確診,船上3500人在船上隔離。美國總統川普當時表示,他寧願讓乘客都留在船上,更表示「我不需要因為這艘船就讓(確診)數字翻倍,那不是我們的錯」。
President Trump on Americans infected with coronavirus on Grand Princess Cruise Ship:
— All In with Chris Hayes (@allinwithchris) March 6, 2020
“I don’t need to have the numbers double because of one ship... that wasn’t our fault.” pic.twitter.com/S3eRLTAEaS
另外,川普在13日的記者會上,拒絕正面回應記者提問,未清楚解釋原本配屬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防疫對策小組」為什麼在2018年遭到裁撤。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健康政策專家莫里森指出,川普似乎將這場疫情視為政治問題,而非公共衛生威脅,並強調保護全美人民健康的責任最終歸屬於白宮。
此外,川普和其他官員也不斷聲稱WHO提供的檢測試劑並不可靠。白宮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團隊協調人畢爾克斯(Deborah Birx)日前就宣稱,「美國人民接受品質良好的檢驗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實施一個偽陽性機率47%或50%的檢測根本沒有幫助。」
不過,WHO發言人賈撒列維克(Tarik Jašarević)日前告訴AP,德國生產的150萬份試劑盒已經分送到全世界120個國家,尚未傳出任何檢測錯誤的通報。他表示該檢測經過三個獨立實驗室的認證,生產流程也符合國際品質標準,尚無任何偽陽性或偽陰性的情況通報。
AP報導指出,多虧私人實驗室和企業加入,美國檢驗人數在過去2周暴增,無論是醫院還是其他研究中心都可執行篩檢。
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所長賈哈推測,基於美國實驗室高水準的篩檢技術,檢驗人數應能達到每天10萬到15萬人。「我們絕對有這能力,只是還沒辦到。」
賈哈19日指出美國每日檢驗4萬人,而這跟2月時相比猶如雲泥之別,「我們正朝著對的方向前進,離我們的目標還很遠,但確實在前進。」
The US Senate and Trump administration reached an agreement on a $2-trillion economic stimulus bill to eas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https://t.co/36Vrw5PvG1
— Twitter Moments (@TwitterMoments) March 2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