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爾開希專欄:國民黨可以從華航改名得到啟發

吾爾開希 2020年04月14日 00:02:00
不認識中文的國際友人,在任何國際機場看到華航飛機時幾乎一定會認定它來自中國。(圖片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不認識中文的國際友人,在任何國際機場看到華航飛機時幾乎一定會認定它來自中國。(圖片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華航貨機在德國法蘭克福降落帶來台灣捐助的口罩的電視畫面傳回台灣,讓我們看到一個尷尬的局面,將台灣的愛心以及在國際社會上承擔的責任帶向世界的卻是 China Airlines,——中國的航空公司。自然的,華航改名的話題在台灣再度浮現。

 

看到華航一口咬定來自中國

 

華航的名字在中文並沒有什麼問題,懂得中文的兩岸三地以及海外華人沒人不知道中華航空公司是台灣的國家航空公司,與對岸的Air China,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完全不同。問題出在華航的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 不認識中文的國際友人在任何國際機場看到華航飛機時幾乎一定會認定它來自中國。

 

台灣很多傳統公司尤其國營企業因為歷史原因都冠有中國或者中華這樣的名稱,中國石油,中國鋼鐵,中國造船,中華郵政,中華電信,當然還有中華航空公司。既然是歷史,本該尊重,但是當與中國出現了區隔障礙的時候,這就是問題了。中油中鋼中船這些都問題不大,台灣人都深知他們是台灣的國營企業,與台糖台鹽沒什麼差別,中鋼中船本來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就不大,開車去加個油也不會因為意識形態而杯葛中油。中華郵政和中華電信就有一些問題了,因為畢竟涉及國際交流,與中國區隔很重要,中華郵政曾經短暫改名為台灣郵政,現又改回,中華電信的做法最聰明,中文不動,英文沒有將中華翻譯為China,而是使用音譯的Chunghwa Telecom。

 

我認為中華電信的方法或可以給華航做為參考,畢竟只改英文名稱最省事,因為並不是改名,只是更改英文翻譯方法,董事會決議請股東大會追認應該就可以了,在國際社會也很簡單,告知各航權簽約方,以及國際民航組織這個更改英文名稱的決定即可,這種改法也仍然甚至可以說比原來的China Airlines更加忠於原意。

 

既然這個事情並不複雜,在台灣社會也有相當高的共識, 為什麼一直沒能執行呢?俗話說再簡單的事情碰到政治也會變得複雜,華航改名可以說一個高度政治敏感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個沒那麼政治敏感度的事情。端看由誰提出,提出的說法,以及在討論過程之中大家能否不那麼政治化。

 

台灣社會對於與中國區隔有高度共識

 

說華航改名在台灣社會有相當高的共識可能並不是一個準確的說法,對於需要與中國區隔這件事情台灣有高度的共識,但對於改名台灣朝野藍綠卻相當對立,原因無他,過去20年來,綠營用改名來實行意識形態動員,以及以轉型正義為名對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進行的清算讓很多國民感受到這是一種政治報復, 最明顯的實例就是將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簡單說,在沒有建立社會共識的時候,即使是該做的事情也應該審慎,否則就是一種對社會的傷害。

 

我在前一篇文章《陳部長 家人本應該在一起》之中有提到執政黨之中或許應該說深綠政治人物中有些人有仇中情節,這篇文章我把它轉載到我的臉書上之後,有網友留言表達反對意見,而他的反對意見竟是「我就仇中,怎麼啦?」 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主張華航改名的人之中也一定有人有類似的情緒,有些政治人物很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表達,因此也就會引發對立面的情感性立場。如此,本來是簡單的與中國做出區隔的行為就變成了藍綠意識形態的對決。

 

國民黨可以主動出擊

 

謹此,我向甫當選黨主席的江啟臣立法委員建議,這個改名的動意,或可由國民黨提出。只要仔細說明,我相信即使是深藍板塊也一定能夠理解一個簡單的道理:由國民黨主動提出的改名當然不是去中國化,也不是羞辱中華民國,不是剝奪支持與捍衛中華民國者的榮譽感。

 

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台灣需要有健全的政黨政治,當然也就需要有影響力的反對黨。而這個反對黨如果不能與人民對話, 提出理性建言, 把自己侷限在憤怒和對立的情緒中, 眼中只有對手而沒有人民, 那麼走向邊緣化是不可避免的。

 

試想,中華航空公司帶著台灣人對他的美好回憶,將 China Airlines留給歷史, 帶著Chunghwa Airlines 的新身影,更加清晰地代表台灣走向國際社會,一定更加得到台灣人的愛戴。或許這個想法也可以給國民黨的一個很好的啟發。

 

※作者為維吾爾人、無國界記者組織榮譽董事/落籍台灣中國民運人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