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後香港時代 台新「第一中西代理人」的爭奪戰

黎蝸藤 2020年04月15日 00:03:00
臺灣和新加坡的產業並非完全競爭的關係。但在作為「中西代理人」的問題上,關鍵之處不在於具體的產業,而是一種國際定位,一種國民心態(mindset),以及一種國際觀感(perception)。(湯森路透,合成圖片)

臺灣和新加坡的產業並非完全競爭的關係。但在作為「中西代理人」的問題上,關鍵之處不在於具體的產業,而是一種國際定位,一種國民心態(mindset),以及一種國際觀感(perception)。(湯森路透,合成圖片)

日前,新加坡第一夫人何晶(總理李顯龍的夫人)在臉書上以「Errrr」回應臺灣捐贈新加坡口罩一事,引發臺灣新加坡兩地傳媒和網上的罵戰。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跟著批評「臺灣網民對譚德塞種族歧視」,進一步引發罵戰。

 

何晶此擧表達對臺灣的不屑

 

毋庸置疑,何晶此擧表達對臺灣的不屑,這是她此後如何「洗白」都無法否認的。她這樣做的直接原因,或正如有人說:新加坡有口罩生產廠家在臺灣,但口罩被臺灣統一徵用管制,所以屬於新加坡生產的口罩反而無法自由地運囘新加坡。應當承認,出現這種情況確令人惱火,正如在中國生產的美資口罩製造商,在前幾個月無法把口罩運囘美國一樣。

 

新加坡第一夫人何晶(總理李顯龍的夫人)在臉書上以「Errrr」回應臺灣捐贈新加坡口罩一事,引發臺灣新加坡兩地傳媒和網上的罵戰。(網路截圖)

 

但過於注重這種直接原因,反而容易忽略了事件背後更深刻的背景,即臺灣和新加坡之間的直接競爭關係。具體而言,在香港倒掉之後,臺灣和新加坡將競爭「第一中西代理人」的角色。對一些國家而言,在民族主義高漲和脫鈎化的年代,類似競爭或會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高度。

 

無論對中國大陸政權持何種政治見解都難以否認,雖然中國還戴著「發展中國家」的帽子,現在中國已成爲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口(雖很快會被印度超越)、全球第二的GDP,世界第一製造業產能,世界第一對外貿易額,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正在力爭上游的科技發展,還有名列世界前列的政治外交軍事能量。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在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係中佔據重要地位。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中西關係就依賴「代理人」。西方和其他文明交往中,代理人通常必不可少,但很少像中國一樣,需要發展出一個專門的地緣政治實體作爲代理人。

 

香港曾是唯一的中西代理人

 

代理人的雛形是貿易港。中國歷史上長期只開放少數貿易口岸。廣州是唯一在大部分時間都開放的貿易港。泉州在宋朝一度超越廣州,但到明朝「倭寇之亂」,廣州重新佔據貿易港首位。到了滿清中期,廣州還成爲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廣州原先是綜合貿易港,在明朝中期一分爲二,面對國内貿易的角色繼續留在廣州,海外貿易的第一站從廣州的外港黃埔港移到澳門,但代理人依然在廣州十三行。鴉片戰爭後,英國獲得香港這個殖民地,各國在中國也獲得租界。香港和上海租界取代廣州成爲最大的代理人。中共建制後到九十年代之前,香港是唯一的中西代理人。

 

現在代理人的意義不僅在於貿易中介,還包括文化和政治。這種角色的需求是雙向的。

 

西方國家認爲中國龐大、複雜、與西方文化異質程度太大,不可靠,很難直接打交道,於是要找一個能和中國溝通,又能和西方同聲同氣,獲得西方認同的代理人。這個代理人要「即像中國,又不中國」。基於中國政治和法律的現實,代理人還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最好還是地理上獨立的實體),是不能被中國管轄或至少不被中國直接管轄的「法外之地」,作爲進軍中國的橋頭堡。

 

代理人必須「既像中國,又不中國」

 

對中國而言,這種代理人也是有意義的。中國同樣需要一個「既被中國影響(最好能實際控制),又能看上去不是中國」的實體,以便和西方打交道。前兩周,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在採訪美國總統川普的時候,當被問到是不是中國記者,她不顧「一國兩制」,說自己是香港記者,不是中國記者。此後,又有受僱於中國上海東方衛視的臺灣記者,不顧「一個中國原則」,說自己來自臺灣,不是來自中國。這兩個例子直觀鮮明地點出了香港和臺灣這種「代理人身份」的奧妙。當然,同樣重要的還有在貿易、金融和科技輸入等領域的帶來的便利。篇幅所限,不詳細分析。

 

毫無疑問,在現代史上,「第一中西代理人」一直是香港。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太優越。它最接近中國大陸,但有非常容易封鎖的邊界;香港人大部分都是華人,但以廣東話為交流語言,有相當的獨立性;它保留大量中國文化傳統,但被殖民統治一百多年,又加入了西方文化和政治元素,特別是西方的普通法;在1997前,它被英國直接管治,在1997回歸後也有「一國兩制」以保持在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上的相對獨立性;在貿易中心之外,香港還發展成爲國際金融中心。

 

雖然一再有輿論鼓吹上海、深圳等能取代香港,但兩地都處於中國的直接管轄下,先天性地缺乏了「中西代理人」的前提。是故,香港GDP占中國的份額雖然一直下降,但重要性並沒有減少。

 

但在過去十幾年,香港的代理人角色賴以成功的因素不斷被削弱。2009年開始湧現的本土主義思潮完全否認香港人是中國人;中聯辦、港澳辦和全國人大不斷介入原先被看作香港内部事務的政治議題;2014年政改失敗讓很多人相信中國承諾的最終實現普選已沒有希望;2019年的「修訂逃犯條例」令很多香港人感到連一國兩制的最後一道防綫「法律區隔」都將失守;2019年六月份後「逃犯條例」引發的持續至今的大規模社會暴動,和過半數香港人對政府的全面抵制令香港再也不可能回復到以前;美英等西方國家對香港的態度也已轉變。

 

過去十幾年,香港的代理人角色賴以成功的因素不斷被削弱。(湯森路透)

 

現在世界風向雖從全球化向脫鈎化逆轉,但西方國家和中國互相打交道依然必要。甚至可以認爲,如果中西因脫鈎化導致直接交往減少,「中西代理人」的角色更大有可爲。

 

香港代理人角色注定難以為繼,最大的得益者是臺灣和新加坡。香港曾經與新加坡是「雙城競爭」,臺灣同樣和香港「港臺並稱」。作爲游離於中國中央政權之外的主要華人社會(澳門体量太小不值一提),在1990年代初兩岸關係解凍和中國新加坡建交之後,兩地成爲潛在的香港替代品。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爲主的社會,華語也是主要的通用語言,但比香港更加國際化,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曾是英國在東南亞的統治中心,現在又是獨立的英聯邦國家,還有東盟國家的地位加持,還是現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中國而言,新加坡的缺點在於新加坡是主權國家,長期腳踏兩條船,不那麽好控制。但新加坡政府高度實用主義,經常會自覺地配合中國議程。

 

台灣相對於新加坡的利基

 

臺灣是另一個華人爲主的社會。對西方而言,臺灣同樣處於重要的海道上,民主政府和法律體系都獨立於中共之外。雖然其政治法律體系沒有英美法律普通法傳承,但同樣是真正的法治體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是中共的「法外之地」。對中國而言,臺灣距離中國更近,民族比新加坡更單一;目前憲制上還認爲自己的是「中國的代表」。雖然社會台獨意識濃烈,但與早已建立普遍「新加坡人」意識的新加坡相比,臺灣人對中國認同感的更大,社會中還有很多人非常認同中國的民族主義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臺灣的高科技製造業優勢大於新加坡。在「兩岸一家親」的年代,臺灣是中國繞過西方技術輸出限制而獲取西方技術的重要途徑。可以說在理性分析下,如果臺灣保持「不統不獨」的「現狀」,對中國而言是最好的「代理人」選擇。

 

新加坡和臺灣固然都有自己原先的定位,但如果能「更上一層樓」,取得「中西第一代理人」的身份,當然是一塊「肥豬肉」。(湯森路透)

 

在美國制定香港人權民主法後,香港地位岌岌可危。新加坡和臺灣固然都有自己原先的定位,但如果能「更上一層樓」,取得「中西第一代理人」的身份,當然是一塊「肥豬肉」。因此,原先各自和香港競爭,以後就或是直接競爭的對手。

 

臺灣社會現在主流反中國情緒濃烈,因此未必感受到這種變化。日前,美國宣佈google用的跨海底電纜將以臺灣為連接點,而非香港。臺灣輿論一般認爲這是「美台友好」的標誌,但並沒有太多人論述,美國建立海底電纜並非美國要和臺灣連接,而是把臺灣當作第一中轉站,歸根到底還是要和中國連接,而非隔絕中國。可以說,這正是「中西代理人」的角色之一。該消息在香港引起震動,因爲它是美國放棄香港作爲第一中西代理人的明顯信息。

 

誠然,正如有分析所言,臺灣和新加坡的產業並非完全競爭的關係。但在這個問題上,關鍵之處不在於具體的產業,而是一種國際定位,一種國民心態(mindset),以及一種國際觀感(perception)。

 

即便臺灣沒有感受到這點,新加坡也「春江水暖鴨先知」。新加坡在李家統治下,小國外交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對國際氣候變化極爲敏感。何晶作爲第一夫人,親自上陣,親自部署,在國際輿論打擊臺灣,應該理解為臺新即將展開的直接競爭大背景下的一招。可以預期,以後的衝突陸續有來。此外,新加坡這次通過聯合早報對臺灣發動輿論戰,又牽涉到很有趣議題,筆者有機會再詳細分析。

 

※作者為旅美學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