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擴大武漢肺炎社區採檢,醫師「懷疑」就可驗,但基層診所反映標準不一,常被急診醫師退回。(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清明連假爆出遊潮,觸動全台防疫敏感神經,指揮中心宣布擴大社區監測,除了武漢肺炎法定通報條件,經醫師評估「有懷疑就可驗」。然而,現有基層診所反映,即使將疑似個案轉到醫院採檢,仍會遇到急診醫師評估沒必要,將病患退回診所,兩邊判定標準不同,陷入一面盼擴大篩檢、一面擔憂醫院採檢爆量的兩難局面。
武漢肺炎症狀不斷改變,有別於早期患者發燒、呼吸道症狀較多,近期確診案例已有相當比例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和腹瀉,甚至部分個案只有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曾就醫多次均被認定是一般感冒,拖了幾周才採檢確診。隨著輕症、無症狀患者比例愈來愈多,加上有本土案例找不到感染源,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已非絕對評估指標,對醫師臨床判定形成極大考驗。
為防堵漏網之魚,指揮中心4月初修改通報定義,只要出現肺炎就可採檢,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或不明原因腹瀉者,則須符合TOCC條件才屬通報範圍。於此同時,指揮中心也宣布擴大社區採檢對象,即使未符合上述法定通報條件,只要醫師認為無法完全排除可能,「有懷疑就可驗。」
不過,正因社區擴大監測有賴醫師臨床判斷,難有一致標準。一名耳鼻喉科診所楊姓醫師就說,診所經常遇到各種輕微症狀「排列組合」的患者,最常遇到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但不符TOCC通報定義,這時是要直接排除可能,或走社區通報採檢,成為第一線最大難題。
「病患持續咳嗽超過2周,沒有其他症狀,也無TOCC,到底要不要採檢?」楊醫師說,以該個案狀況為例,他曾詢問多名診所醫師,普遍認為拖得時間有點長,持續投藥也未改善,已有相當疑慮,保險起見應轉至醫院採檢。但病患持轉診單到醫院,急診醫師評估卻認為不需要,再吃藥觀察即可,雙邊醫師判斷不同,患者也無所適從。
另名家醫科陳姓醫師直言,指揮中心喊話「有懷疑就驗」,但實務執行很困難,因診所無法自行採檢,必須轉診醫院,基層希望做好把關角色,一方面擔心錯放疑似個案,造成社區感染風險,同時也怕轉太多患者到醫院,會造成急診採檢人數爆炸,在台灣還沒有能力做到普篩的現況下,確實很難拿捏。
他進一步說,清明連假過後,診所就診人數暴增,每個個案狀況不同,很常見到同業在群組丟案例徵詢意見,「發燒加腹瀉要不要驗?」「發燒又久咳不止算嗎?」「去墾丁之後出現呼吸道症狀是否要送驗?」卻很難獲得一致的答案。他也曾轉過低燒病例到醫院,同樣被判定症狀過輕不必篩,久而久之,大家較能摸清醫院採檢標準,也自知某些病例轉去也會被打槍,在基層就會先嚴格把關。
然而,仍有診所醫師提出質疑,現在就連無症狀患者也有傳染風險,何況是經基層判定有疑似症狀的個案,「難道診所醫師的懷疑就不算懷疑,一定要經醫院再次評估才能篩?」國內已有多例確診個案是因當初延誤採檢,中間接觸更多人,若因此形成防疫破口,將造成社區更大風險。
面對基層醫師的疑慮,一名北部醫院急診醫師無奈說,問題在於擴大採檢範圍後,疑似症狀患者變多,診所醫師會擔心,乾脆通通轉到醫院,但一般呼吸道症狀、腹瀉、微燒患者實在太多,醫院採檢量能有限,還有其他危及病患要處理,不可能轉來全部都篩,還是須評估輕重緩急,若貿然大開採檢之門,「急診真的會爆炸。」
他也提到,目前除了符合法定通報條件的病患,針對社區通報疑似個案,到底要不要採檢,取決於醫師是否高度懷疑,當中不只基層診所和急診醫師見解可能不同,院內醫師的判定也可能不一樣,沒有一致性的標準,確實會有模糊空間,但也只能相信醫師的專業。
「基層配合擴大篩檢拼命轉診,醫院採檢能量卻無法負荷,這是目前最尷尬的狀況。」這名急診醫師說,目前163家院所加入社區採檢,每家一天採檢30、40件,就已經非常緊繃,診所不斷把發燒、感冒患者全轉來,評估不符標準又被請回,反而增加患者走動大醫院的風險,如何避免多工,更有效率發揮擴大採檢的效果,是指揮中心應思考的問題。
針對基層與醫院判定採檢標準不一,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現在擴大採檢範圍,在法定通報條件外的個案,醫師想驗都沒問題,當然不同醫師的臨床診斷可能相異,結果如何都予以尊重,若病患自覺有感染疑慮,到醫院未被採檢,但相關症狀依舊持續,還是鼓勵再去看診,盡量跟醫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