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中)率研究團隊,備戰第3波疫情。左為龔于農博士、右為黃鵬年博士。(長庚大學提供)
由長庚等研究團隊經過2個半月的努力,不僅成功分離出25個新冠病毐的全基因序列,還從武漢肺炎病人身上找到了單株抗體,可以研發快篩,也可以為治療開創新局。帶領研究團隊的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政府和研究團隊都在為第3波疫情爆發時預做準備!
國內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台灣一開始有效從源頭管控作法,讓國內並未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因此國人因染病而產生抗體比例不高,反觀歐美、亞洲各國均已爆發社區感染疫情,各國染病人數和比率相對較高,目前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封城,因此對台灣影響不大,一旦在4月下旬起到5月初各國陸續解封後,台灣邊境管制並不容易守住,台灣國內即將面臨第3波疫情的衝擊。
因此,施信如認為,面對第3波可能爆發的武肺疫情,政府應該要修正目前對確診個案認定治癒的標準,改以「驗抗體」取代現行三篩「測病毒量」,如此「住院時間才不會拉那麼長」,她認為,從發病到治癒解隔離,「21天」,應是較合理的療程時間。
以今年1月在武漢封城為返國曾到高雄金芭黎舞廳消費的台商「案3」為例,從1月23日進院至4月中,長達81天,創國內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住院最久紀錄。施信如以其長庚團隊的研究經驗指出,她認為因應第3波疫情,「住院時間不應該再那麼長」,否則一旦國內爆發較大規模的疫情,醫療體系恐將無法負荷,她主張未來確診病患能否離院解隔離的依據,應該改為「測抗體」,而非檢測「病毒數量」。
施信如指出, 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在沒有發病前,其實在病患身上是測不到病毒,或許是患者體內的病毒量偏低,所以測不到,但同樣的,確診病患在經過醫院治療後,目前要經過三篩都確定是陰性後才可以解隔離出院,其實也花太長時間了,從臨床經驗來看,有時候病患明明已治癒無狀況了,卻還是測得出病毒量,結果無法出院,但其實很多時候檢測到的已經都是「死的病毒」,只是病毒基因還存在體內,所以三篩檢測還是陽性,只得繼續留院隔離。
施信如以長庚團隊就其確診個案的治療經驗提出,個案在發病後到治療21天,基本上都可以治癒,這些確診個案體內這時還可以測到的病毒,都是死的,所以她建議面對因應第3波疫情,政府應該要修正確診病患「解隔離」的標準,改成「測抗體」,確診病患體內測到抗體,就表示已治癒。
所以長庚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究這些確診個案治癒後體內的抗體,到底是「有效抗體」,還是「無效抗體」,如果是「有效抗體」,之後不會再得,代表可以中和病毒,可以研發做為疫苗之用;如果是「無效抗體」,儘管之後還會再染病,但至少可以用來證明病患的感染期已過,可以用來做為檢測確診病患可否解隔離的依據,而不用像現在以三篩都是陰性,確定體內無病毒量了才可以出院,這樣花費太長的醫療資源了。
施信如指出,目前國內的病毒實驗室已成功分離出50個新冠病毒的病毒株全基因序列,其中長庚就解序了半數、25個,且這25個來自確診個案的病毒基因序列,有來自國內第一波疫情,從最早在1月中武漢封城前返國的台商確診個案;也有第2波的土耳其旅遊團、埃及旅遊團和自歐美返國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因此施信如說,長庚的研究團隊不僅掌握了與最早期的中國武漢肺炎病毒株最接近的病毒基因型,還有之後突變的亞洲基因型,也有來自美國、歐洲入境者的突變基因型,另外長庚團隊更難得地解序出了突變後在土耳其自成一局的中東基因型。亦即長庚團隊透過分離這25個確診病患的新冠病毒,已完全掌握現行全球四大類新冠病毒突變基因型態。
施信如長期研究流感和腸病毒的流行病學,她指出,其實流感病毒的突變速度是新冠病毒的6到8倍,新冠病毒甚至比腸病毒還要穩定,但因為新冠病毒是新出現的冠狀病毒,大家體內都沒抗體,所以儘管目前大家歸納出突變的僅4大基因類型,但仍讓各國政府嚴陣以待,所以各國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發更有效而快速的快篩、疫苗和藥品,大家都在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