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港事件75周年】 一場讓美國團結的偷襲 老布希憶當年從軍動機

余尹倫 2016年12月06日 21:06:00

1941年12月7日,位於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Pearl Harbor)遭遇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軍事突襲行動,損失慘重,卻意外團結全美上下,改變國內孤立主義立場,正式投身二次大戰的亞洲戰場。

 

適逢珍珠港事件75周年,《今日美國》(USA Today)以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W. Bush)的自述故事回憶當年美國人民誓言捍衛民主價值的決心。

 

 

17歲的高中生

 

美國海軍太平洋珍珠港基地在1941年12月7日遇襲時,老布希是位年僅17歲的高中生,他回憶得知美軍基地遭砲轟的當下,自己正漫步在麻州(Massachusetts)安多弗的校園內。

 

由於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時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消極採取中立政策,避免讓美國捲入在歐洲與亞洲逐步擴張的二戰戰局。因此,12月7日當天,多數美國人對自家領土會實際遇襲,無不感到震驚,老布希亦是如此。

 

 

一場偷襲團結全美人民

 

18歲生日那天,熱愛大海的老布希毅然決然加入美國海軍,計畫成為一名海軍飛行員(naval aviator),並在尚未年滿19歲時被正式授與任務、派駐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USS San Jacinto CVL-30)上。

 

1944年9月4日,老布希出勤攻擊日本位在太平洋的離島小笠原群島上的廣播電塔,未料該架飛機早遭日軍鎖定,遭受猛烈砲轟,導致機身起火,但老布希最終仍在完成投擲炸彈的任務後才將飛機開回基地。

 

 

「提醒你,(從軍)這個決定在當時並不突兀。為了替國家戰事貢獻心力,數百萬美國人民暫時放棄自身生活…」。老布希表示,當年每一位國民企圖透過善盡職守,以自身或許微薄的力量,讓自由民主戰勝獨裁暴政,例如當時出名的勝利花園(Victory Gardens)及戰區戲院。

 

珍珠港事件大幅改變美國社會對投身二戰與否的論調。無故遭波及的背叛感,讓原先對參戰持反對意見或猶疑不定的政治人物態度逆轉,並團結全美來自各行各業的民眾,堅定他們捍衛原有生活方式的決心。回憶當下心境,老布希只懷有一個念頭「我們都必須對此(偷襲)做點什麼」。

 

美國二戰期間的宣傳海報。(維基百科)

 

勝利花園是戰爭期間在私家住宅庭院開闢的蔬菜種植地,以便減輕戰時的食品供給壓力,二戰期間全美各地的勝利花園,提供國內三分之一的蔬菜供給,同時被用作鼓舞國民士氣的一種手段。

 

重建對民主信心

 

老布希認為,珍珠港事件喚醒了美國人民對民主的信心。

 

在日本無預警偷襲珍珠港以前,美國國內極權主義聲勢看漲,聯邦政府越趨極大權於一身,社會被民主衰落的低迷氣氛壟罩,此外,深受一戰後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打擊所致,部分人士更宣稱資本主義已死。人民感到國家前景的黯淡,也意識到她的未來急需一條嶄新道路。

 

 

 

 

 

 

然而,這種悲觀情緒在美國參與二戰後出現轉機。在老布希眼裡,是美國帶領民主盟友擊敗軸心國(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的極權勢力,也是她在戰後向往昔敵人伸出援手,重建友好關係。「我們幫助他們治癒傷口、重建社會,並且提供他們發展民主與自由市場經濟的機會」。

 

重申美國世界領袖地位

 

文末老布希提及,美日早已放下往昔敵意,將之轉化成數十年的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成了彼此最堅強的盟友;同時重申今日美國在全球扮演的領導者角色。「放眼未來,日本與他國持續相信她能透過合作,替各地帶來民主、和平、自由與正義,是十分重要的。」

 

「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資格去享有當年在珍珠港海域喪命的英雄們的無私犧牲。」

 

珍珠港攻擊倖存者於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碑前。(美聯社)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