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人物】側寫楊櫻/我不是媒體人

陳怡杰 2016年12月07日 10:02:00
楊櫻有話直應的個性,讓整場訪談節奏輕快。(攝影:葉信菉)

楊櫻有話直應的個性,讓整場訪談節奏輕快。(攝影:葉信菉)

 

回應語調急促的楊櫻,巧妙融合媒體人與網路人的特質,她卻不喜歡外界稱她「媒體人」,「我是個編輯、內容製作者可能好些,做貨品貿易的也不會稱自己是個汽車人石油人吧。」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系畢業時,雖是科班出身,楊櫻一度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有些事我確定不去做,如不考研究所、不出國、不去要穿制服上班的公司、不去氛圍沉悶的國營企業、或任何人事關係複雜的地方。」聽來簡直篩掉大部分公司行號,「當時還跟父親說『你得繼續養我』。」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與好奇心共舞 楊櫻

 

 

進入《一財》緣由

 

楊櫻是江蘇常州人,母親年輕時是國營工廠技術員,後來跟她父親2人一起做生意,「從小家裡就很願意讓我買書」,對楊櫻而言,喜歡看書勝過旅遊,大量中、外文字閱讀薰陶下,她知道自己喜歡、擅長寫字,並且喜歡美感的品項。

 

「大學畢業後想去《三聯生活周刊》、《城市畫報》,同時有朋友在剛創刊的《第一財經周刊》實習,問我要不要一起,我就過去了,真正對商業有概念,也是在《一財》6年訓練下」,人生安排巧妙,那位朋友後來倒是先轉行,只剩楊櫻留了下來。

 

談吐旁徵博引顯示「大量閱讀」是楊櫻樂趣。(攝影:葉信菉)

 

 

總編輯的一日作息

 

在《好奇心日報》的每天,楊櫻7點起床,9點在家或公司使用Skype、Slack、微信開會,9點40開總編輯會議,之後進後台審核文章,午休維持30分鐘至1小時,下午繼續開選題會議、客戶會面、出外採訪,最晚9點下班,下班後除了維持看書習慣,也會快速掃過用「Feedly」訂閱的特定部落客文章、《The Business of Fashion》、《Vox》、《Quartz》等網媒。

 

《好奇心日報》台灣特約記者陳莉雅告訴我們,楊櫻是作風直率、坦白的主管,除了選題會議犀利評述,有時直接現身討論區與網友筆戰,「沒什麼包袱,對的事就說,不對的事就改,私下相處也是一樣真切」。

 

延伸閱讀》《好奇心日報》下一步?總編輯楊櫻:紙本、影音、B輪融資
 

 

 

唯一一位台灣人

 

我們好奇台灣媒體人在《好奇心日報》的適應狀況,楊櫻透露「過去曾有一位前《商業周刊》記者過來上海,後來覺得《好奇心日報》作風太急,適應不良離職了。」

 

我們不免俗問起她「看過《上報》嗎?」楊櫻倒是直率回應「其實沒有特別關注的中文媒體」,對她來說,「不看特定媒體,但會找特定文章來看」是一貫作風。

 

「不看特定網站,但會去找特定文章」。(攝影:葉信菉)

 

 

不研究Viral元素

 

「如中國媒體最近熱傳『非虛構』(non-fiction)文章,類似深入報導,把真實事件寫得像一部小說般的長文,對單一事件、或人物專訪去寫,把一件小事寫深、寫徹底,先前一篇寫北京大夜班生活的〈北京零點後〉及某篇寫網紅歌手龐麥郎的訪文就引起很大注目。這時我會去找原文來看,去觀察它的寫文節奏。寫的人想透過這篇文表達什麼?是否譁眾取寵?刻意放大情緒性內容?」

 

楊櫻強調,她注重文章質量紮不紮實,不研究任何會viral(病毒式傳播)的元素,「除非選題需要,如採訪目標完成了viral作品。早期《好奇心日報》曾細寫YouTube最大內容頻道『Maker Studios』(之後吸引Disney出價5億美元收購),才會研究『Maker Studios』如何做出24小時破千萬點擊的短片。」

 

嗜好大量閱讀的楊櫻,訪談過程不時露出仔細琢磨的表情。(攝影:葉信菉)

 

 

我不是桂綸鎂

 

訪談尾聲,一旁同事終於忍不住出聲,對留有一頭利落短髮、容貌清秀的楊櫻脫口「好像桂綸鎂」,楊櫻不改有話直應個性坦率回覆,「比較喜歡范曉萱。」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 影音:羅佳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