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精選】矽谷文化風行中國 影響力不輸好萊塢

紐約時報 2016年12月07日 09:30:00
Google公司標誌。(美聯社)

Google公司標誌。(美聯社)

金門大橋(Golden Gate)的雄偉,惡魔島(Alcatraz)的寒風,39號碼頭(Pier 39)熙熙攘攘的遊客——趙浩宇(音譯, Zhao Haoyu)的舊金山旅行計畫中包含了這一切。

 

不過,今年9月,中國遊客趙浩宇和妻子到達舊金山後的第一天,是用來在臉書(Facebook)和谷歌(Google)總部所在的乏味的郊區辦公園區漫步。


他們和另外10多名中國遊客加入了一個導覽巴士觀光團,成為絡繹不絕來到矽谷(Silicon Valley)參觀的中國遊客的一分子,也反映出矽谷在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儘管遭到中國政府的普遍審查和公開敵視。

 

「我們在中國聽到了很多這些公司的故事,」30多歲的趙浩宇說。他來自中國南方城市昆明。「我們只是想體驗一下。」

 

Google位於美國舊金山的總部。(取自Google官方網站)


近年,中國的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充滿創造力,在某些方面,她的網路應用能力甚至超過了美國。不過,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儒家從眾思想主導的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嚴格統治。

 

這兩者都不欣賞反叛或擾亂,所以中國的年輕企業家和投資者只好從倡導這些精神的地方尋求指導和鼓舞,而這個地方正是矽谷。

 

中國科技界仿效矽谷,建立了由孵化器(incubator)、加速器(accelerator)和風險投資者組成的創新和投資網路。新創公司員工和領導者積極質疑權威,跳出固有思維模式——這兩種特質在中國企業普遍遭到遏制。

 

很多仿效這種模式的人從未在矽谷工作過,所以,他們的理解都是二手的。28歲的企業家姚書奇(音譯,Yao Shuqi)是很多把《矽谷傳奇》(The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作為指南的人們中的一個。這是1999年製作的一部關於微軟(Microsoft)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蘋果(Apple)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電視電影(也有人把它翻譯為《微軟英雄》,反映出蘋果重新崛起之前的那個時代)。

 

 

「當時,我找不到科技方面的合伙人,」姚書奇說。據他估計,從2013年到2014年,他把那部電影看了10多遍。「我想知道《矽谷傳奇》中的人是怎麼找到合伙人的。所以我把那部電影反覆看了很多遍,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矽谷在中國的軟實力不大可能幫助Facebook或Google返回中國。但它反映出中國想要的那種影響力。儘管出現了很多創新,但中國的網路復興大多發生在國內。到目前為止,該國創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的遠大計劃基本都不成功。

 

這也為類似於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彼得·蒂爾(Peter Thiel)的中國新型商業權威、政治和思想領袖提供了一種模型。中國科技界已經產生了像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低價智慧手機生產商「小米」創始人雷軍這樣的人。他們通過中共以外的渠道獲取影響力。共產黨反過來討好他們,通常是把他們奉為中國創新的榜樣,儘管同時也試圖遏制他們。

 

於中國嘉興烏鎮舉辦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的百度標誌。(湯森路透)

 

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常被稱作中國谷歌的「百度」,從矽谷獲益良多。90年代末,其中一位創始人徐勇製作了一部介紹矽谷的紀錄片,並幫助仿照一種結構鬆散、由精英領導的組織風格創建了百度。這種風格受到了百度創始人的欣賞。

 

百度前發言人、中國播客「Sinica」的主持人郭怡廣說,員工會收到了一本名為《百度文化論語》的書。「是一則則的逸聞趣事,主角是一些幾乎可以說是以下犯上、不顧反對堅持自己的想法的員工,以及允許他們這麼做的開明領導,最終他們成功了,」郭怡廣說。「幾乎就是一種放任自由主義,(小說家)艾茵·蘭德(Ayn Rand)精神。」

 

有時候,中國科技界對矽谷套路的嚮往似乎比矽谷自己更熱切。

 

北京一家主要的科技迷咖啡廳裡有一大面牆,上面的時間表記錄了美國和中國科技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情況。一些公司設計出了蘋果式的產品發佈會,把它們變成了對外售票的文化活動。中國的一家開發商正計劃著手建造「科技城」——經過規劃的社區,具創新思考的人能在裡面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創業公司的辦公室裡,座位是開放式的,辦公室裡有寵物和桌上足球,老闆就坐在員工旁邊。

 

「在中國,矽谷已經成了一座文化變革的燈塔,」風投公司「DCM」的合伙人趙克仁說。「好萊塢也許能影響一位中國女士對提袋的選擇,但這種影響的程度跟矽谷影響企業文化無法相提並論。」

 

 

即便如此,絕大多數中國公司並沒有完全吸收這種文化。許多公司仍然是由上而下的官僚式管理,開放式辦公空間掩蓋了那些根深蒂固的保守習慣。這裡不是陽光明媚的加州郊區,中國的創新中心位於交通壅堵、霧霾瀰漫的北京西北部,擠在那些辦公樓裡,底層是售賣各種電子產品的商場。

 

然而這種潮流仍然促使年輕人去冒更大的風險,向僱主提出更多要求,儘管這會帶來一個跟矽谷類似的問題:將湊熱鬧視為首要任務的人。

 

「有的人選擇科技這一行不是因為喜好,或想要創業,」曾供職於美國知名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的中國創業者傑西·盧(Jesse Lu)說。「而是因為他們喜歡創業公司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自由的工作時間,有小型的團隊,不用聽任何人的命令,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是一種新時尚。」

 

矽谷似乎基本上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很少去迎合這一趨勢。

 

去年,Facebook解僱了一名具有創業精神的中國員工。他看到了這個商機,以每人20美元(約新台幣640元)的價格組團到公司園區參觀,並在公司餐廳吃飯。現在,對遊客來說,唯一有看頭的就是Facebook「點讚」的大拇指標誌了。

 

在山景市,趙浩宇參加的觀光團向各種色彩明艷的Google企業吉祥物石膏像拍照。隔壁是Google的訪客商店,像是某種由辦公空間改造而成的會議紀念品墳場,出售各種印著Google標識的衣服和小玩意——包括飛盤和水瓶。

 

 

「以前他們是不允許我們的巴士進園區的,現在他們開了這麼一個區域,讓我們可以過來拍照,」負責帶團的肯·關(Ken Guan)說。

「大家很意外,」他接著說。「他們以為會是一個熱鬧的商業區,但其實只是一些辦公室。」

 

By Paul Mozur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中國 矽谷 創業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