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公開的解放軍出海演訓照片。掛載攻陸飛彈的轟-6轟炸機,是目前中國空軍進行遠航訓練的常見機種之一。(圖片摘自網路)
近日中國空軍持續不斷出海進行演訓,並多次接近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而引發社會大眾與國會的議論。其中由轟-6、殲-11與空警500所組成的機隊,從中國南部出海後,穿越台灣南方的巴士海峽,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一帶,更引起國際關注。面對中國越來越頻繁的出海遠航訓練,甚至首度在夜間進行,台灣應該要如何因應,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進一步強化空軍攔截能力,嚴正抗議並寸土不讓,是絕大多數國民的立場,但另外一種看法是,中國軍機至今仍未侵擾我方領空,冷戰時期雙方軍機闖入對方的防空識別區,進行戰略巡弋,是行之有年的慣例,至今仍不罕見。事實上,美國部署在關島的B-52H戰略轟炸機,也常挑戰中國所劃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更常出現在美國、日本與北約國家附近,台灣實在無需過度反應。
要深入討論這個議題,可由很多面向著手,或許從防空識別區的劃定原因,與近年來中國空軍戰力的發展說起,會更容易瞭解中國軍機的遠航訓練對台灣安全的威脅性有多大。最早的防空識別區出現在二戰結束後,美國與其盟邦開始將各自領空周圍所延伸出來的一段特定空域,劃定為防空識別區,並要求所有進入這個空域的不明飛機,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與意圖,否則會派戰機升空攔截,並尾隨監控或警告驅離。原因在於二戰結束後,速度更快的噴射戰機出現,如果不明飛機已侵入12海里的領空範圍,才派戰機升空攔截並要求表明身份,將會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但由於防空識別區並不是領空,因此不明飛機就算飛入,也沒有違反國際法,這也導致冷戰時,兩大陣營互不承認對方的防空識別區,會派遣軍機故意闖入,以試探對方的反應速度。
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劃設於韓戰時期,由於當時解放軍的空軍十分孱弱,基本上不會出海,甚至在華中、華南一帶的空域,也無法匹敵有美軍協防支援的中華民國空軍,所以那時劃定的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北角深入中國領空。不過東南方卻又缺了一個角,原因在於那是美國軍機從東北亞飛往東南亞的重要航道,如果劃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就會造成美國空軍要不時向台灣政府申請通過。為了避免這樣麻煩的文書作業,所以故意缺了這個角。由於當時解放軍的空軍戰機也沒有能力飛到台灣的東南方一帶,因此影響不大。後來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與中國軍力的快速發展,兩岸開始以台灣海峽中線為界,這也讓台灣西部的防空識別區大幅退縮,只控制海峽中線的東部空域。在海峽中線西側的中國空軍,則在近幾年不斷從各個方向試探台灣的攔截反應速度。
目前中國空軍仍然十分的小心,偶而打擦邊球越過海峽中線或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都會在台灣空軍攔截警告後,在短時間內離開。因此距離台灣的領空還有一段距離,離台灣本島更遠,那可以說中國的軍機對台灣就沒有威脅性嗎?其實也不能這樣講。原因在於近幾十年來,空中武力的發展突飛猛進,在防空識別區剛剛出現的年代,戰機與轟炸機需要飛抵目標上空才能投彈攻擊,但空射型飛彈的問世已改變了這一切。可以打擊地面目標的攻陸型飛彈,一開始的射程只有短短的數公里,但很快地就進步到數十公里,最後可以使用常規或核子彈頭的長程巡弋飛彈出現,讓各國空軍擁有數百公里以上的戰區外打擊能力,也使過去的戰略轟炸機改變作戰形態,從投擲炸彈變成各種攻陸飛彈的空中發射平台。中國也不例外,近年來非常積極發展這種戰力。
中國目前現役的轟炸機是轟-6系列,這是在1960年代仿自前蘇聯的Tu-16戰術轟炸機,當時中國與前蘇聯的關係友好,因此授權這款由圖波列夫設計局所研發的雙引擎轟炸機在中國生產。後來中蘇關係急轉直下,中國沒有辦法再從前蘇聯獲得更新型的轟炸機,因此不斷自行改良與生產轟-6,也讓轟-6成為解放軍進行戰略轟炸與核武嚇阻的唯一武器。雖然中國持續升級轟-6,並配備各種新設備以維持戰力,但轟-6相對老舊的設計構型,讓中國一直希望能發展全新一代的戰略轟炸機,而導致有一段時間對於轟-6的升級研發較不積極。只是解放軍發展新型戰略轟炸機的計畫,因各種原因而延宕多年,在空軍急需大型發射平台以搭載新型的空射攻陸飛彈下,解放軍回頭對轟-6進行大幅度的升級改良,使其成為今日中國空軍出海演訓的主力機種之一。
新改良的轟-6之中,以轟-6K最有代表性,其最大的外型特徵就是取消了落伍過時的機頭透明導航艙,多出來的空間安裝了新型的雷達系統。同時進一步增加了機翼的強度,讓每一邊機翼的外在掛載點變為3個,總共可以掛載6枚大型的反艦或攻陸飛彈。重新設計的前段機身,採用了許多的新型電子系統以取代體積較大的舊有裝備,讓多出來的空間可以酬載更多的燃油。再加上採用兩具購自俄羅斯的全新D-30-KP-2引擎,使轟-6K成為中國空軍新一代轟炸機的代表。由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的引擎數量,也可以推斷轟-6K是中國近期生產最多的型號。而在這之後,中國又進一步推出轟-6N,最重要的改良是新增了空中加油管,這代表未來轟-6N的航程將進一步擴展。至於最新曝光的轟-6J則是海軍型,未來將配屬於中國海軍航空兵,擔任反艦攻擊任務。
隨著轟-6從一開始的內置彈艙,到新增2個翼下掛載點,再增加為4個,最後變成總共6個掛載點,內置彈艙反而變的沒有那麼重要,就可看出轟-6這款轟炸機的角色轉變。近年來進行長程跨海演訓的轟-6K常掛載著最新型的長劍-20巡弋飛彈亮相,這款射程可能高達2000公里以上的空射型攻陸飛彈,是目前中國空軍最有威力的長程打擊武器。除此之外,也可以從解放軍所發布的照片中,看到不少轟-6K掛載著鷹擊-63、鷹擊-88等空對地飛彈,進行作戰演練,其射程也都超過100公里。換句話說,中國解放軍的轟-6K在戰機與預警機的保護下,已經不需要飛抵目標的上空或附近空域,就有能力發動遠程打擊。台灣防空識別區的縱深本來就有限,海峽中線距離台灣西部平原更不到百公里,國軍的重要基地都距離海岸線不遠,全部曝露在攻擊範圍內。
解放軍進行跨海繞島遠航訓練的目的,在政治上是要進行武嚇,在軍事上則是演練對台攻擊航線,並逐步壓縮台灣的防禦縱深。由轟-6、殲-11與空警500所組成的機隊,配備各型的攻陸飛彈,其威脅性已不言可喻,絕非無害通過。特別是從解放軍公開的照片中可以發現,轟-6K掛載的是新一代的鷹擊-63B飛彈,已擁有紅外線夜視能力,與過去只能在日間使用的鷹擊-63A飛彈相比,性能更為優異可靠,解放軍開始在夜間進行出海飛行訓練,並非巧合。未來服役的轟-6J也將配備超音速的鷹擊-12K反艦飛彈、亞音速的鷹擊-62K與鷹擊-83K等多款空射型反艦飛彈,會對我國的海軍艦隊構成極為嚴重的威脅。過去台灣的防衛計畫會先讓海軍艦隊離開周邊海域,以保持戰力,但未來解放軍將擁有長程空中搜索與獵殺能力,我方保持戰力的艦隊不得不防。
美蘇冷戰開始以後,逐漸發展出故意逼近或闖入對方的防空識別區,試探其攔截能力與反應速度的新戰術。利用這種沒有實質侵入對方領空,卻又能造成威脅的方式,來達成政治與軍事上施壓的目的。當中國與美國的轟炸機開始頻繁地在西太平洋空域出現,挑戰彼此與盟邦的防空識別區時,就預示了美中新冷戰時代的來臨。台灣位於這場衝突的第一線,必需冷靜謹慎以對。就戰術上來說,台灣其實可以做的不多,就像今日的美國空軍,面對俄羅斯的Tu-95戰略轟炸機闖入防空識別區時,能做的就只是攔截伴飛,廣播要求其離開。除非中國軍機直接闖過海峽中線,台灣空軍必需立刻反制外,若在台灣南方的巴士海峽或東部的西太平洋空域活動,逼近我方的防空識別區,台灣戰機能作的也只是攔截伴飛並要求其離開,並小心不要因對方挑釁而過度反應。
而在國際政治與戰略層面來說,中國近幾年來頻繁地進行跨海遠航訓練,企圖突破第一島鏈,已引起美國的警覺。美國軍艦或軍機目前幾乎是每個月都故意穿越台灣海峽,以反制中國的活動,不斷突顯出台灣的重要性。這也間接讓台灣在美中關係與軍購案上頗有斬獲。簡而言之,中國近年來的軍事活動,在表面上看起來讓台灣承受了更大的國防壓力,但長遠來看,卻意外突顯出台灣在這場新冷戰中的關鍵地位。台灣這幾年冷靜克制,不隨對方起舞,已慢慢收到成效。未來除了繼續強化國防,隨時保持警戒外,最重要的是讓社會大眾瞭解,中國這種武力威嚇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影響台灣民心,因此保持冷靜很重要。雖然解放軍的軍機絕對不是無害通過,但有時最好的反制,並不在第一時間的武力對峙,而是在外交戰場上,為台灣爭取更大的利益。
民主國家不能是一言堂,也不應該是一言堂,但各種說法都應該基於事實,並做合理的假設。轟-6如果未掛彈,演訓的目的也與台灣無關,單純只是路過,如美國的軍機有時從日本飛往菲律賓,接近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那就是很典型的無害通過。只是中國空軍的出海演練模式,不止目標明確,轟-6掛彈的照片也由中國官方媒體自己公開,以做為武力威嚇之用,用意明顯且證據充足,實在很難說沒有別的企圖。國軍近年來略有進步,會如日本自衛隊一樣,主動公布台海周邊的相關情況以安定民心,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諱莫如深的情況,很可能造成社會的猜疑,使敵方的媒體操作更有可趁之機。畢竟今日的戰場除了在空中與海上,也在網路世界中,就算台灣不公開,中國也會自己透露,而讓資訊攻勢的主動權握於中國手中,對台灣更不利。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