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中國的亞洲夢》能實現嗎? -從韜光養晦到一帶一路

朱敬一 2020年04月29日 07:00:00
2008之後,憑藉著「唯有中國能做金融海嘯後的救援投手」的風光,中國領導人的信心大增,逐漸把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教訓抛諸腦後。(湯森路透)

2008之後,憑藉著「唯有中國能做金融海嘯後的救援投手」的風光,中國領導人的信心大增,逐漸把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教訓抛諸腦後。(湯森路透)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對周遭幕僚說,「中國還要再韜光養晦幹個幾年,才能有較大的政治力量。」言下之意當然是:當時中國的國際政治實力還不夠,還需要拚一陣子。我們以GDP來看,1992年中國的GDP是4269億美元,而美國當時是6.539兆,台灣是2231億;台灣是中國的一半多,美國是中國的15倍。中國在1992年實力不足,不在話下。但是「一陣子」是多久呢?沒有人有標準答案。

 

從韜光養晦到大國崛起

 

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歐洲、美國的銀行受傷慘重,房市、股市、就業市場都哀鴻遍野。依照凱因斯學派的理論,這麼大規模的蕭條需要大規模的政府支出,把有效需求撐住,才能度過危機。可是政府支出需要錢、需要支出標的(例如修橋鋪路),但歐美政府要花不少銀子收拾國內金融市場的爛攤子,所能支出的預算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也沒有那麼多橋與路要修要鋪,支出標的也有限。

 

此外,全球的有效需求是相互支援的:美歐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他們的GDP就撐不起來,購買進口商品的能力也就打折,如此其他國家的出口就會減少,其他國家的有效需求也就不足,整體凱因斯乘數效果就起不來。

 

斯時也,全球大經濟體中唯一還有巨大政府支出能力,也有足夠支出標的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從東南沿海城市(例如深圳、上海)開始的,西北與內陸地區落後幅度極大。大西北不但基礎建設如公路鐵路密度不足,就連一般家庭的小家電都不普及。於是,中國就順理成章扮演全球重要的「有效需求」救援投手。中國單單一句「家電下鄉」,就創造了極大的民間需求,吸收了許多家電廠商的產能,也填補了全球的有效需求缺口。沒有中國的強大內需,全球有效需求根本拉不起來。

 

總之,2008之後,憑藉著「唯有中國能做金融海嘯後的救援投手」的風光,中國領導人的信心大增,逐漸把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教訓抛諸腦後。尤其是習近平,他上任之後幾年的談話,都是「大國崛起」、「和平崛起」、「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儼然有大老之勢,既不韜光也不養晦。尤有甚者,中國在南海大規模占礁填島,也是不把美國放在眼裡。中國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更是擺明了要在5G、航太、製藥等十個產業,取代美國的領先地位,要在2025年取得全球領先。有些拍馬屁的中國評論者就用「厲害了,我的國」做奉承,趾高氣揚。

 

中國單單一句「家電下鄉」,就創造了極大的民間需求,吸收了許多家電廠商的產能,也填補了全球的有效需求缺口。(湯森路透)

 

一帶一路是幫忙還是侵略?

 

但是到了2018年底,美國CNN電視網卻報導,中國幾乎在全球是四面楚歌。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用「一帶一路」做例子,當能略知梗概。

 

一帶一路是習大大在2014年推出的大規模建設計畫,包括陸上的現代絲路,遍布中亞、南亞、西亞、東歐。海上則像是鄭和下洋路線,西達印度洋沿岸。有人將一帶一路與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畫相比,其實是不倫不類。馬歇爾計畫的背景是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擔心蘇聯染指西歐,乃經援西歐諸國,幫助他們快速復原,健全民主體質,以免蘇聯共黨勢力乘虛而入。馬歇爾計畫沒有期待什麼西歐國家的回報,美國確實希望西歐快速站起來,美國只要得到「西歐不被蘇聯赤化」的間接回饋而已。大家心裡要有一個基本觀念:西歐民主國家制度極上軌道,鮮有極權獨斷的皇帝型領導能夠一言九鼎。美國即使希望西歐能回報,頂多也就只能討好西歐各國選民,希望他們能用投票的結論,對老美好一點。

 

但是一帶一路則不然。中國在這些地方的建設投資,或則要求天然氣輸送契約(中亞)、或則要求租用港口(印度洋沿岸)、或則是抵押貸款收利息,幾乎每個計畫都有相對的利益條件。在《中國的亞洲夢》一書中,作者清楚解析了許多計畫的陷阱:有的用極惡劣的條件強徵土地、有的用極高的利率給予貸款、有的在對方無力償債時強予沒入抵押、有的完全沒有回饋地方、有的甚至是徇私舞弊欺負當地人民。依據該書,大概我們平常能看到的投資案弊端、經濟強權的霸凌,在一帶一路上都看得到。再加上中國在南海的強勢、對美國的智慧財產權侵權、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再教育」等,每一件都惹人嫌,無怪乎CNN在2018年用「四面楚歌」來形容中國的處境。

 

中國一帶一路就是「以幫助之名、行霸權之實」。(湯森路透)

 

中國在一帶一路所犯的錯誤,依作者的觀察,就是「以幫助之名、行霸權之實」。中亞、西亞、印度洋沿岸的國家都不算富裕,計算投資利弊、貸款合約的能力也不夠精明,各國政治清明度也都還有進步空間。中國若是抱著寧願自己吃虧的心理去這些地方經濟援助,那就是幫忙;但是如果中國在這些地方一個個都吃乾抹淨,那就絕對是搞霸權。偶爾一案烏煙瘴氣還可以說是執行誤差,但是一拖拉庫案子都吃乾抹淨,絕對就是帝國擴張,就是「不和平的崛起」。

 

除了經濟威脅, 還有安全威脅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司法互助要求,逮捕在溫哥華轉機的中國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美國紐約東區聯邦地區法院指控,孟女士涉嫌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向伊朗出售敏感科技,並以假帳資料掩護。在此之前,美國已經禁止其政府部門使用華為生產的通訊設備,並且要求其盟邦日、義、德等國家也不要使用,因為美國擔心有資訊安全的漏洞。不止美國,紐西蘭在2018年11月宣布禁用,英國的Vodafone公司也於2019年初宣布禁用華為。一帶一路的工程,只要是與資通訊有關的,全部是用華為設備。華為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資安漏洞呢?

 

台灣對華為的資安疑慮,也有不少討論。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認為華為生產的是硬體設備,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但是資訊學者有不同的看法。2019年2月,英國的情報單位居然也說華為的因素是「可受控制的」,一時之間似乎眾說紛紜。

 

以上的辯論,其實有一點哲學觀點的差別。有些人基於「經驗主義」,認為論者一定要提出華為侵犯資安的實際經驗與例證,才能推論華為設備之資安風險。但有些人基於「理性主義」,認為只要提出足夠的證據得以推論「資安能夠透過如此這般的管道被干擾」,那就夠了,不必「真正有干擾被活逮」的經驗。就資安而言,我比較接受「理性主義」。通常,我們經過暗巷,看到兩旁遊手好閒的兄弟覬覦的眼神,就足以判斷「那個暗巷不太安全,要避免經過」。大概沒有哪個白痴要「親身經歷一次搶劫,被狠揍一頓」,才能判斷暗巷安全與否。

 

此外,資訊安全的層次分很多種,有些是常態性竊取資料或是監聽,有些則是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如果是後者,則經驗主義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平時就還不是關鍵時刻,華為的後門程式還不到啟動的時候;你要找經驗證據,當然找不到。但是2017年,確實有一件事例,可以提供做為「類似經驗證據」。

 

如何讓無人飛機全部停飛?

 

2017年6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香港參加「香港回歸20週年」慶典。由於當時香港抗議民主自由受限的活動越來越激烈,港府採取了諸多防衛措施。許多媒體報導,在習近平訪港期間,香港所有的無人飛機都無法升空。我們當然了解無人飛機可以攜帶爆裂物,其對於安全防護有威脅。但問題是:為什麼幾百架、上千架的無人飛機,會「同時」無法起飛?

 

依據《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導,無人機就像是加裝了翅膀與螺旋槳引擎的小電腦,其小電腦操控要靠手機。電腦裡的GPS一方面告訴飛機它當下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告訴它與其他無人飛機的相對位置,以免互相干擾。手機要如何指揮飛機呢?手機透過WIFI,跟無人機通信溝通,知道無人機GPS所標示的位置,控制無人機做拍攝、噴灑特定物質等。拍攝的資訊,也可經過手機,經過基地台的接力傳送,傳給特定公司(大疆、華為)的雲端。

 

以上的操作,需要幾個環節:WIFI需要經過路由器(router)、GPS上傳的衛星需要回應、無人飛機上的小電腦需要接受訊息並發出指令、各個基地台需要接力傳遞訊息、手機的通信營運商需要接收傳送手機的指令。前述這些環節中,除了無人飛機是大疆(DJI)生產、北斗衛星是中國幾個大科研院與軍工集團共同開發之外,其他諸如router、基地台設備、手機,在香港多為華為所生產。

 

如果中國是要常態性竊取無人飛機所拍攝、收集到的資訊,那麼確實會在諸多環節留下證據(例如所有的空拍資訊都有流向某台電腦或某個平台)。但是如果華為的目的只是要埋藏一個後門,在必要的時候癱瘓無人機,那麼非常簡單:只要在習大大訪港期間癱瘓某個功能,就可以了。例如,北斗衛星可以在特定時刻告訴地面錯誤的GPS訊息,那麼無人飛機就飛不起來。基地台只要接收到手機打開控制無人機的APP,基地台就直接癱瘓該APP,手機就指揮不動無人飛機。換言之,如果任務限縮在「關鍵時刻的不作為」,只要掌握通訊設備,華為就絕對做得到,而且在關鍵時刻到來之前,絕對不會被發現。

 

比停飛更恐怖的關鍵時刻的不作為

 

前述「關鍵時刻的不作為」,範圍會不會太窄呢?我們想像一下作戰的情況吧。中國在一帶一路最常建設的項目,就是鐵路、網路、公路、港口、發電廠等。這些設備都是可以輕鬆安裝間諜後門程式的。比照前述無人飛機全部停擺之事例,如果中國要在關鍵時刻讓某一條鐵路的某一段停擺、或是火車對撞、或是電力短路、或是燈號全錯,應該是易如反掌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這個後門程式呢?

 

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幾乎把所有基礎建設完全讓中國代工,萬一將來有衝突,他們注定是中國的俎上肉。(湯森路透)

 

電子時代的作戰情節、外包晶片如何癱瘓掉敵方的戰機與軍艦,可以參看《幽靈艦隊》一書。如果要防範關鍵時刻的癱瘓,美國幾乎每一個資訊環節都不能假手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幾乎把所有基礎建設完全讓中國代工,萬一將來有衝突,他們注定是中國的俎上肉。

 

假設提供router或是基地台設備的廠商是微軟、Qualcomm等,他們是美國公司,雖然「美帝」也有地緣政治的野心,但是民主社會的美國政府被多種力量制衡,政府與廠商之間實在沒有什麼指揮隸屬的關係。但是華為呢?華為的老闆原本是解放軍的上校,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奇蹟式拓展,公司裡有中國共產黨「黨委書記」。怎麼看,這家公司都像是「兩旁有兄弟覬覦的暗巷」。我們就算沒有經驗證據,要如何發揮理性思考,就看你智商是不是只有157開根號了。

 

初稿記於2019年2月20日

修訂於2019年12月23日

 

※本文摘自《牧羊人讀書筆記》(朱敬一著,印刻文學)。新書訂於5月4日出版。

 

 

【關於本書與作者】

 

朱敬一,身上掛滿總統科學獎、中央研究院最年輕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等無數學術勲章。他是國際知名經濟學者與人口學者,卻也擔任過台灣的科技首長、駐外大使,跨足經濟、科技、外交領域;這大概是古今中外僅見的資歴涉獵。他派駐WTO大使期間 (2016-2019),適逢美中貿易與科技的激烈衝突,這又恰是朱院士經貿與科技專業所能發揮的戰場。朱大使認為,廣泛閱讀是創意外交的根本;唯有知識,才能豐厚外交官的涵養與應變能力。

****


朱敬一院士擔任我國駐WTO大使三年多來,以靈巧彈性的「非典型」外交屢創新局,如「蘭花外交」、「書法外交」等,成功跨越語言藩籬,提升台灣形象。超越框架束縛的應變力和開創性,來自龐雜大量的深度閱讀,駐WTO三年期間,他讀了超過三百本書,不是僅僅翻閱,而是通透理解,並且為每本書寫下百餘字至八千字不等的書評,電傳WTO駐團所有同仁,逐步建構團隊的專業素養和戰力。


本書收錄朱敬一大使精選的25篇重磅書評,涵蓋思想、歷史、經濟、政治、貿易、生物、科技和中國研究等,涵蓄多元、雜融百家面向。閱讀不僅是知識涵養的基本功,亦是談判攻防的前置作業,全面理解書寫脈絡,回饋犀利批判,避免落入似是而非的數字陷阱或狹隘史觀的圈套,尋思因地因時因勢的應變之道。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