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大部分國家均感受到外在且不可控制因素對國內經濟正常運作衝擊的嚴重性,效率與安全開始整合形成「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湯森路透)
西歐以及美國武漢肺炎疫情嚴重,重創各國經濟,近日來疫情暫時紓解,各國政府除了放寬禁足令,有限度開放社交及商業活動,更開始規畫如何啟動受武漢肺炎疫情重創的經濟,思考方向不出追求更公平的醫療資源與所得財富分配,以及對環境友善的永續經濟成長。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造成工作機會大量減少,許多美國失業勞工以及無足夠退休金的老年人被迫排隊領取維生所需的麵包。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面對危機,提出極具遠見的看法:讓經濟復甦,持續繁榮,關鍵不在於注入多少預算,而是重新訂定市場運作法則,修補已失靈的市場機制。後來美國國會通過對金融業嚴格規範及管制,以及建立社會安全制度為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提供足以維持生計的年金,以新政(New Deal)做為重建經濟的藍圖。
歐盟從此次武漢肺炎危機學到:提前部署與及早因應是處理危機的最佳策略,亦認知到疫情過後,短期解決方案固然能夠快速讓經濟復原,但走回原來成長的老路,重建後的歐洲經濟仍然依賴化石燃料,不足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歐盟初步規劃以綠政(Green Deal)做為疫情過後的經濟重建藍圖,綠政包括: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恢復生物多樣性、發展循環經濟以及經濟數位化。與二次大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類似,不只著重經濟復原,還要讓經濟進一步現代化。
武漢肺炎危機發生後,大部分國家均感受到外在且不可控制因素對國內經濟正常運作衝擊的嚴重性,效率與安全開始整合形成「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所追求的目標是如何維持國家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自主性,而此自主程度需視其他國家對本國生存與發展可能的潛在威脅而定。目前,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程度仍高,中國經濟受武漢肺炎衝擊連帶也影響台灣製造業生產及出口,台灣有一兩百萬人在中國工作、生活,且兩岸各種交流頻繁。要不是政府果斷的暫停兩岸直航,限制中國人來台,記取2003年SARS的教訓,對武漢肺炎的防範及早部署,讓台灣的疫情得以控制,否則武漢肺炎疫情亦將重創台灣社會與經濟。
台灣或許不需要如歐盟一般的經濟復甦計畫,但我們應該思考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維持必要的自主性。我們無法保證類似武漢肺炎嚴重傳染病不會出現,加上中國不同於台灣多元開放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威權封閉的國家,未來也無不可能對台灣社會與經濟進行的干擾,我們應未雨綢繆,方能及早因應。其中最迫切的工作是,檢討迄今簽署已屆十年,影響台灣經貿自主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世界貿易組織(WTO)自1995年成立後,由於參加的國家眾多,其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很大,導致涉及勞工、環境規範、智慧財產權保護、投資等問題不易達成共識,影響推動自由化時程。區域經濟整合就此因應而生,但在中國阻撓下,台灣一直無法參與有意義的區域經濟整合。
親中政客與學者以中國占台灣四成貿易金額為由,主張台灣無法避免與中國洽簽ECFA,且一再宣稱:「兩岸一旦簽署ECFA,大陸無理由再反對我國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無視問題的核心在於:「中國現在不讓台灣對外簽署FTA,因為這涉及主權問題。」他們又強調簽署ECFA是經濟問題,應「理性」辯論ECFA對台灣經濟的利弊,刻意誇大「早收清單」對台灣產業的效益,漠視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結果:「東協加一」形成後,最樂觀情境下,簽ECFA十年內台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也只增加0.176%。
十年過去了,ECFA到底為台灣經濟產生何種利弊﹖無人關心與過問。此時,政府有必要以最嚴肅的態度面對這個問題,讓民眾了解真相,不能再打馬虎眼,踏出建立「國家經濟安全」所需的制度與機制的第一步,以增進台灣的生存與發展能力,有效提升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以提高我們的國際政經地位。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前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