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大會(WHA)將在5月18日至19日以視訊方式舉行,即便今年國際聲援比往年多,我方評估獲邀請函可能性極低,但台灣仍會持續爭取支持。(湯森路透)
COVID-19衝擊全球,台灣成功對抗疫情贏得國際社會矚目。儘管今年支持台灣參與世衛大會(WHA)的國際聲援強度大增,然而我方評估獲得邀請函的可能性極低。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評估在大會中進行有限度辯論,或是今年稍晚恢復實體會議後再次闖關,都是可能方案;就算台灣最終無法參與5月18日的本屆大會,「不能稱做失敗,而是還沒有成功」,台灣將會持續爭取支持。
第73屆WHA將於日內瓦時間5月18日中午登場,以線上會議形式進行討論,成員國、觀察員及合作NGO同時可有2千人同時上線開會;由於WHA為開放的國際會議,因此秘書處也將設法讓全球上線收看會議進行。
在COVID-19疫情籠罩之下,本屆WHA不僅縮短時程,更限制以全球疫情為單一主題。各界矚目的台灣參與案能否列入大會議程,雖然已贏得許多國家公開聲援並強調符合抗疫工作主題,但仍面臨世衛組織(WHO)與中國堅稱此為「政治議題」而反對,兩派意見持續角力之中。
隨著大會開幕時間逼近,我方評估今年獲得與會邀請函的可能性極低;由於今年大會未設總務委員會,提案議決功能由大會直接行使,也使得台灣議題的討論出現更多變數,結果將取決於相關各方協商。
我方根據今年議程及目前協商狀況進行推演,評估出可能的發展情勢。最直接的解決方式不外乎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若突然「覺醒」,在各國敦促下回歸專業中立,發邀請函同意台灣與會,然而從目前WHO秘書處及譚德塞本人的言行來看,此選項「可能性幾近於零」。
其次,在各方協商後決定,會員國提案可採有限度辯論方式處理,則台灣參與案將可循過去3年的作法,在大會以二對二或三對三的辯論方式公開討論。
若各方協商失敗,則台灣參與案可能演變成為各方激辯混戰,甚至進行投票表決;在今年視訊會議的形式下,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場面失控,大會原本要討論的全球防疫議題也可能遭到排擠,不僅發動辯論的國家將成眾矢之的,台灣也會因此遭到責難,國際支持也將流失,是台灣及所有成員都不樂見的發展。
若無法在本次大會討論台灣參與案,又不希望強行推案導致議事癱瘓,我方及支持國家也不排除在WHA於10月或11月復會時再次闖關,讓台灣議題可以在實體會議中獲得深入討論的機會。
據指出,我方內部對此述不同情境已有推演,認為本次會議進行有限度辯論或延到復會時再行討論,都是可以接受的方案。尤其我國在洽請各國為台灣執言時一再強調,台灣絕非「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而是「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在推動我國參與WHA的同時一定會考量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友我國家也認為上述兩項方案更為適當且有效。
知情人士指出,面對國際社會出現前所未見的挺台聲量,外界對台灣參與本屆WHA當然也有很高的期望;但中國施壓力度,以及譚德塞的立場傾向,也讓我國面臨較過去更大的阻力。知情人士強調,我國推案的目標是爭取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政府相關部門會努力到最後一刻;若五月沒有達到目標,「不能稱做失敗,形容為『還沒有成功』更貼近事實」。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在WHO總部日內瓦有兩股協助台灣參與的力量,一是友邦駐日內瓦使節組成的「台灣之友集團」,經常聚會討論方案並採取集體行動;另一個是「理念相近國家集團」,雖然相對鬆散,但今年除了原先的7個核心大國外,有更多「潛在理念相近國家」加入,更有國家在忙於疫情之餘,當面向WHO秘書處表示「we are a committed group(我們是忠誠的團隊)」,令我方格外感動。
知情人士指出,儘管今年的國際支持相當程度來自對我國防疫成果的肯定,但就算疫情過去,我國樹立的「台灣典範」也已深植人心,我方期待未來理念相近國家集團的運作可以進一步機制化,有更多國家站出來。知情人士說,雖然目前國際情勢仍對台灣不利,但有一天當友台國家數量達到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時,相信將足以導正WHO秘書處「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