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國護士正是保守黨政府脫歐後,列為低技術勞工,人數列入管控的對象,他們支領低薪,現在做的卻是英國公衛最迫切需要的前線工作。(英國首相強生/湯森路透)
新冠肺炎對全球公共衛生無疑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對各國政府也是一場前所未見的考驗,世界排名第六大經濟體的英國,本有機會降低疫情的損害,但保守黨政府低估疫情,應變遲緩,訊息混亂,第一線醫護人員需要的防護用具及最重要的檢測,在關鍵時刻無法到位,防疫措施荒腔走板。
今年1月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陸續傳出多起死亡病例,並未使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提高警覺,沈醉在大選勝利,欣喜1月31日終於「搞定英國脫歐Get Brexit Done」。
當新冠肺炎開始在全球擴散,英國知名的醫療期刊「刺胳針Lancet」警告,新冠肺炎可能比1918年造成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更致命,英國內閣1月24日舉行第一次緊急會議,之後新冠病毒進入歐洲,強森忙著陪懷孕的未婚妻席摩絲(Carrie Symonds)到鄉間度假二週,缺席內閣緊急會議5次,直到3月2日才決定參加內閣緊急會議。
疫情升溫,強森不以為意,週末也不加班研擬危機處理計劃,直到3月23日才下封城禁足令,錯失數週的防疫黃金時間。
英國一開始進行的篩檢和追蹤新冠病毒病例工作,因為設備與人力不足,於3月12日停止,機場邊境沒有任何管制,外國旅客仍能自由進出,機場也沒有任何體溫測量或檢疫措施,門戶大開,是防疫一大漏洞。
到5月17日,英國的死亡人數達3萬4466人,是世界排名第二高,僅次於美國,其中40%左右的死者是養老院的老人。
強森本人在3月底曾公開警告民眾,他們摰愛的親人可能因為新冠肺炎提前離世。新冠病毒固然危險致命,但政府諸多不當的政策與措施,是將民眾推向死亡深淵的黑手。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英國面臨醫療用呼吸器與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簡稱PPE)嚴重不足,一方面是因為世界各國搶購,市場貨源短缺,另一個主因是,保守黨政府自2010年開始推動撙節政策,大砍醫療保健經費。
2016年10月英國進行重大流行病演習,當時專家即警告政府,一旦爆發嚴重疫情,「全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簡稱NHS」將無法負荷,NHS醫院裡沒有充足的呼吸器,PPE也不足。
當時英國政府忙著脫歐,幾乎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處理脫歐事宜,NHS各醫院對重大流行病的準備工作落後,無人聞問,現在自食惡果。
2016年6月23 日脫歐公投舉行前,強森提出「拿回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每週給歐盟的3.5億英鎊,應該用來資助NHS」口號,競選巴士上寫著醒目的標題,事實證明這根本是一張空頭支票;有民眾募款 20萬英鎊控告強森公然說謊,但去年高等法院判決他無罪。
向來不拘小節也不注意細節的強森,未聽從專家警告,3月時到醫院和其它公開場所拜訪時仍與民眾握手,與幕僚開會時也未保持安全距離,感染新冠病毒後,他先在唐寧街自我隔離,不料病情惡化被送到國會對面的NHS 聖湯姆斯醫院(St Thomas’Hospital)治療,一度送入加護病房搶救。
親身經歷新冠肺炎走過鬼門關,強森出院後發表電視談話,感謝NHS醫護人員對抗病毒無與倫比的勇氣、投入和愛心,並特別點名感謝48小時在他病榻旁不眠不休照顧的二位護士,一名是來自紐西蘭的珍妮(Jenny)和來自葡萄牙的路易(Luis)。
諷刺的是,這些冒著生命危險在第一線工作的NHS醫護人員,因為無法及時取得PPE,已有至少120人死亡,英國政府先是以政治理由拒絕參加歐盟提供集體大量採購PPE的機會,之後又向中國及土耳其等國家下單採購,結果有不少PPE不合標準,無法使用;NHS甚至將庫存過期的PPE貼上新的日期,提供給員工,並威脅員工不得對外透露PPE不足的真相。
這些外國護士正是保守黨政府脫歐後,列為低技術勞工,人數列入管控的對象,他們支領低薪,做的卻是英國公衛最迫切需要的前線工作。
自3月底開始,民間發動每週四晚上8點,在自家門口為辛苦的NHS員工及照護者鼓掌,表達感謝之意,用意雖然良善,但NHS第一線人員最欠缺的是能安心進入醫院工作的PPE,直到5月份仍有NHS員工不斷提出PPE 短缺問題,有些人為了自保,索性直接自行採購,或以塑膠垃圾袋以DIY方式應急。
除了NHS醫院,全國2萬多家養老院的照護人員,也面臨欠缺PPE的問題,3月中旬政府內部評估,認為新冠病毒不會對養老院老人造成威脅,後續的發展卻非如此,養老院內爆發大量與新冠病毒相關的死亡案例。
NHS醫護人員與養老院照護人員都因為無法及時獲得檢測,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病毒,每天提心吊膽工作,擔心將病毒帶給家人及他們照顧的病患和老人,衛生大臣韓考克(Matt Hancock)承諾4月底前每日可進行10萬個檢測,但進度十分緩慢,部份檢測樣本甚至被送到美國判讀結果。
強森於5月10日宣布逐步解封措施,希望啟動停擺的經濟,要求無法在家工作者重返工作崗位,但是如果要上班,應避免使用大眾運輸系統,自行開車、騎單車或走路,保持2公尺的社交距離;6月1日起小學生重返學校上課,原本要求民眾「待在家Stay Home」的防疫口號,改為「保持警戒Stay Alert」。
消息公布後,引發強烈批評,以倫敦繁忙的地鐵為例,尖峰時間乘客根本不可能保持2公尺距離,有能力開車上班者也屬少數,摩肩接踵的車廂可能造成病毒快速傳播,引爆第二波疫情;對於小學開課的決定,教師工會堅持政府必須保證學生與老師的安全才會配合,許多校長坦承,縮小課堂學生人數,維持學生社交距離同時加強教室與各項設備的清潔,人力與經費不足,很難配合。
對於「保持警戒」的口號,蘇格蘭、北愛爾蘭及威爾斯政府一致反對,認為語意不清,易造成混淆,維持「待在家」的政策,防疫出現一國兩制的混亂。
這場新冠防疫作戰,英國始終無法落實篩檢、追蹤、隔離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為了經濟發展,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輕率解封,可能將民眾推向染病的火線,政府應該清楚說明,根據什麼科學證據作此政策決定,一旦民眾失去對政府的信心,或不幸爆發第二波疫情,社會付出的成本更高,經濟復甦之路恐將更遙遠。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居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