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好是中共「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收尾之年,然而,習近平在2022中共二十大後能否長期掌權,此次中國政府對GDP「蓋牌」,讓外界質疑習近平下一步政治動作。(取自中新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向全國人大會議提交政府工作報告時,罕見未設定今年度經濟成長指標,引發中國經濟可能面臨重大危機的聯想。在面臨COVID-19打亂發展佈局,香港情勢可能導致國際圍堵的情況下,今年恰是中共「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尾之年,經濟表現牽動習近平在2022中共二十大後能否長期掌權的政治命運,GDP「蓋牌」更讓外界質疑習近平下一步政治動作。
在今年延後召開的中國兩會上,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未提經濟成長目標,部分國際媒體形容為「史上首度」。事實上,據中國官方說法,此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4次未設定年度經濟成長目標,從2000至2002年連續3年,受東亞金融危機衝擊,中國經濟陷入蕭條,2001年更爆發股災,致使中國官方不得不考量高度不確定性而取消設定成長指標。
而自2003年重新設定經濟成長數字指標之後,中國經濟出現大幅成長,不僅未受當年SARS疫情影響,之後更曾出現2位數成長。此一「奇蹟」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關注及興趣,也種下中國以經濟強國之姿在全球展開銀彈外交的根源。
今年受COVID-19疫情衝擊,中國在第一季出現6.8%的負成長,外界預測即使中國政府在下半年全力進行「經濟維穩」,全年經濟成長也僅能勉強達到2%。不料中國政府竟對經濟成長率「蓋牌」,雖然同樣以國際情勢不確定性為理由,卻更讓外界疑慮中國經濟情勢可能遠比外界想像得惡劣。
尤其在李克強提交政府工作報告當天稍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蒙古代表團組會時,親自回應不設全年經濟成長目標的理由,不但聲稱「不以GDP增長率論英雄」,更語出驚人地直言「疫情發生以後,有的事情不由我們做主」,並強調「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被國際輿論形容為「令人不安的情勢」。
由於今年是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尾之年,原本設定為「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原本有意以漂亮的經濟成績單,奠定超越前任胡錦濤的歷史定位,更進一步累積自己的政治資本。
尤其習近平在十九大推動修憲、正式取消任期制之後,一直未循歷任中共領導人慣例培植接班人,一般預料他有意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爭取連任第三屆總書記。習近平長期連任的企圖,在黨內成為鬥爭主因,然而在他藉打擊貪腐的司法整肅之下,政敵遲遲無法挑戰其地位;如今的疫情打擊及經濟重創,成為中共黨內鬥爭的最佳籌碼。
此外,北京強行剝奪香港自治權,原因之一固然是習近平有意藉瓦解政敵在香港的金脈,以確保黨內鬥爭優勢,卻因此引來國際社會譴責,壓力更甚中美貿易戰。而在各國紛紛發聲力挺香港自治之際,中國資金正大舉湧入香港股市,據《彭博》估算,僅是今年以來,中國投資者便購買了363億美元的港股,寫下201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一旦中國正式實施「港版國安法」,美國對港採取經濟懲罰措施,這些資金的前景如何,增添中國金融的不確定性。
而在近幾年的景氣低迷之外,過去1年多來對美貿易談判失利,美方懲罰性關稅等措施導致中國經濟急速下行。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疫情嚴重不透明的問題讓不少企業萌生出走念頭,高度倚賴中國工廠的工業國家也紛紛提出重組全球供應鏈的想法,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大受動搖,中國就業市場更首當其衝,習李體制的脫貧目標未成,反而可能陷入空前經濟困局,也嚴重威脅習近平在二十大的掌權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