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2日上午將舉行記者會,說明振興券細節內容。(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但國內疫情日漸趨緩,行政院歷時3個月規畫的「振興券」擬從7月15日開始使用至12月底,將以每人支付1000元,換取3000元的方式刺激買氣與消費。
但國民黨團質疑,發放振興券還要額外斥資20億元行政成本,為何不直接改發現金就好,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回應,政府啟動現金紓困,已發放約700億元,並沒有不發現金。
振興方案討論歷時超過3個月,如今大致定案,6月底開始預購、7月15日正式上路。行政院將於2日上午由院長蘇貞昌親自舉行記者會說明振興券細節內容。
據了解,此次振興方案分為實體券和非實體券,實體券可到郵局兌換,以新台幣1000元換3000元振興券,或比照口罩實名制2.0,在網路預購後到四大超商領取;而非實體券,則是消費滿3000元後,將回饋2000元或電子支付點數,退到信用卡或帳戶中。
另外,120萬名中低收入戶將可不用預付1000元,而是由政府匯入1千元至戶頭,領出後再去買3000元振興券。振興券總規模加上行政成本、實體振興券印刷費用等支出,將近新台幣500億元。
不過,此舉引發國民黨團質疑,發放振興券還要額外斥資20億元行政成本,為何不直接改發現金就好?可現省20億元。對此,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回應,政府啟動現金紓困,已發放約700億元,協助380萬民眾,保住3萬多家廠商免於倒閉、34萬名員工免於失業,並沒有不發現金。
丁怡銘表示,政府希望振興階段時,民眾真的把錢拿出來消費,否則發現金給不需要的人,只會存起來,不會對消費有任何幫助。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也指出,振興券若要減少替代效果,必須多多宣傳,提醒消費者手上有新的錢,消費者的心理建設很重要,並且結合廠商進行活動促銷。
簡錦漢解釋,如果要讓振興券替代效果較低,就要限制使用產業,使用項目應放在「不是每個人每天做」,例如僅使用在服務業、餐飲或旅遊上,像旅遊就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有旅遊的消費。
此外,簡錦漢也認為,發紙本振興券會比電子好,紙本容易看到,不易忘記,振興券要透過細部操作才能發揮最高的乘數效果。(陳明文之子陳冠廷請辭北市副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