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蘇貞昌內心的「馬英九心魔」

主筆室 2020年06月05日 07:02:00
蘇貞昌的內心有「馬英九心魔」。(攝影:張哲偉、蔣銀珊;合成圖片)

蘇貞昌的內心有「馬英九心魔」。(攝影:張哲偉、蔣銀珊;合成圖片)

針對三倍振興券的批評很多,最犀利的是抨擊蘇貞昌心裡有個「馬英九心魔」;意思是蘇貞昌為了區隔當年馬英九消費券政策,所以為了不同而不同,因此死不肯發放現金,還畫蛇添足地要民眾給一千才能領回三千,導致政策怨聲載道。其實,蘇貞昌當然該有所謂的「馬英九心魔」,因為,11年前的消費券早已證明是個失敗的政策,錯一次是太天真,錯兩次就是自己蠢;如果11年後的政策繼續依樣畫葫蘆,什麼都不改,這政府才真是嚴重失職,對不起人民的荷包。

 

由於相關數據早已浮現,關於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失敗早有公論。在發放消費券當年度(2009年)經建會的委託研究顯示,消費券政策對當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約為0.28至0.43個百分點,遠低於經建會原初估的0.66個百分點。而隔年審計部的「九十七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也指出:「消費券所發放的金額,和新臺幣發行減少的數額差不多……民眾將消費券用於原日常支出約 72.07%,不因有消費券購買較貴或較多商品,加碼消費效果未顯現,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乘數效果當然受到影響。」

 

馬英九執政後期,經濟又陷入困頓,立刻又有工商界人士力促再發第二次消費券救經濟,但當時的行政院長毛治國立刻拒絕,他表示,發消費券性質等同發現金,從消費效果來講,並沒有增加新的消費出來,只是拿這些錢來做例行的、原來就已經在發生的消費,所以相對的,(消費券)的槓桿效應不是那麼高。

 

殷鑑歷歷,而且是自己的閣揆、經建會與審計部打自己的嘴巴,現在的政府如何能不負責任地矇著眼睛繼續舉債858億(當年馬英九政府消費券政策的花用),去做一樣的事?

 

此外,11年前後的台灣經濟環境與所要解決的困局也有若干不同。當年的消費券是為了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是隔年發放給全民每人3600元希望能刺激消費;而11年後的台灣與國際市場經濟表現尚佳,卻因為疫情造成消費急凍,許多人生活突然之間陷入困頓,所以政策規劃與輕重緩急自然歧異。

 

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刻意曲解這些政策思維的調整過程,拿清朝的劍斬明朝的官,批評完全失焦。例如,質疑馬英九都可以發出3600元的準現金(消費券),為何蔡政府要與民爭利不發現金?事實是,防疫期間的急難救助與紓困已經發放超過252萬人,現金發放金額已達488億,其預定發放1035億元現金更高於當年消費券的花費總數。例如,質疑三倍券有很多限制用途,不夠好用;事實是,當初消費券的失敗就是因為它太好用,沒有限制用途,導致民眾可以用來購買所有他想買的產品,甚至完全取代原本的例行支出,才會造成政策的失敗。

 

例如,為什麼要拿出一千才能換三千,而不直接發兩千?原因在於以兩千元的給付,釣出三千元的消費,達到一點五倍的乘數;而政府保留預算額度,也為往後疫情再向上發展預作綢繆。至於也有媒體批評三倍振興券預算太過小氣,不比美日新港等國家每人動輒上萬到數萬元紓困金的說法,更是不知所云了;難道不管疫情受衝擊狀況與財政支出,每人均發五萬十萬的消費券,才是大有為政府嗎?

 

台灣的防疫全世界第一名,經濟受衝擊的程度自然相對輕微;後續的紓困振興量力而為,把錢花在刀口上,更是政府當為之事。一如當初的防疫工作邊做邊改,如今的紓困振興工作當然也有不周到,必須調整的地方,但拿著一個已被證明是錯誤的政策指鹿為馬,到處頤指氣使,其實是把國家預算丟到水裡面,這樣的在野黨真是奇也怪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