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海已失去在中國的政治紅利

林若伊 2020年06月13日 07:00:00
鴻海將不再被納入中國官方所認定的「中國企業」保護範圍,是以在美中貿易戰的架構下,蘋果選擇富士康(鴻海)進行組裝,將不再享有政治紅利。(湯森路透)

鴻海將不再被納入中國官方所認定的「中國企業」保護範圍,是以在美中貿易戰的架構下,蘋果選擇富士康(鴻海)進行組裝,將不再享有政治紅利。(湯森路透)

台灣的電子業,在台積電決定赴美設廠後,又再傳出台灣電子產品組裝服務(EMS)大廠鴻海(2317.TW)被中國廠商立訊精密(002475.SZ)搶單的震撼消息。

 

這兩件大事都標誌了在中美貿易戰下,台灣廠商所會遭遇的困境。而將立訊搶單鴻海,與中國面板廠京東方(000725.SZ)搶單JDI(日本顯示器)及三星的OLED面板訂單的消息一起觀察,也同時標誌了蘋果意圖將其供應鏈,進行中國「本土」廠商在地化的進程。

 

蘋果轉單的意圖是什麼

 

這些事件,對比在中美貿易戰前期,市場普遍認為蘋果等美系廠商,將因其中國製產品會面臨美國的關稅壁壘,而將供應鏈遷出中國的推論,有所扞格,值得細細爬梳。

 

在美國意圖以技術及設備成分限制中國5G設備廠商華為的同時,也傳出中國將藉由其14億人口的市場,對蘋果(AAPL.US)出品的消費電子產品進行報復,將從而導致蘋果失去其營收占比達23.15%的中國市場。

 

若蘋果須應對這個可能面臨的營運風險,我認為增加手機零部件的中國製產品的比例,甚至建置一個完全中國化的生產鏈,藉以將銷往中國的蘋果產品,完全由中國業者提供零部件,並加以組裝,或許是一個有效的應對方式。而增加在中的採購,如改由京東方等業者提供關鍵零部件,也讓中方對蘋果產品的准入,具有政治紅利的效果。

 

蘋果的這個經營策略的改變,其實也吻合我多次提出的,無論是半導體還是資通訊業者,都將因為美中的貿易戰及隨之蔓延的科技戰,分成兩組互不相統屬的陣營。

 

舉例言之,台積電將因為美國對華為的技術及設備成分禁令,而無法接單華為的晶圓代工要求,然而其空出的5nm(奈米)產能,據董事長劉德音於股東會上表示,將由美系廠商AMD(AMD.US)填補。而找不到尖端製程的華為,可能被迫使用落後六年的中芯(00981.HK)14nm製程,或是嘗試與三星合作,以突破美國的半導體封鎖。

 

然而台灣廠商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之下,會有何種發展,還是取決於其技術水準及產業地位。在美中各自區分陣營的情境下,對比台積電是美中都強力拉攏的對象,我國以86%的淨資產重壓中國,在中國的28個城市設有47個生產基地的電子製造服務龍頭-鴻海(2317.TW),其處境就顯得尷尬許多。

 

在傳出中國將對蘋果出品的消費電子產品進行報復後,恐導致蘋果失去其營收占比達23.15%的中國市場。(湯森路透)

 

EMS產業本質是什麼

 

電子製造服務(EMS),顧名思義為品牌廠提供終端產品的「組裝」服務,本質上並不能稱為科技業,雖然其終端產品是科技產品,然而其事業所提供的價值,對比技術成分佔比相對高的晶圓代工產業來說,EMS服務的科技成分佔比甚少,廉價勞動力及土地、廠房的取得等傳統上之生產要素,對於此種產業的重要性,反而比技術水準更為關鍵。鴻海在中國多次引發員工連續跳樓、中國官方單位多次為其在土地及廠房的取得上給予特殊優待的等等事件,可為例證。

 

是以鴻海與為Nike、Adidas等國際運動品牌代工的寶成(9904.TW),在我眼中,其商業模式及核心競爭能力,並沒有什麼不同。而這些傳統要素的取得,在中國這種專制極權國家,標誌了這個廠商與執政當局的政治關係。可以說,富士康(鴻海)在中國的崛起,與其所取得的政治紅利,不無關連。

 

搶單鴻海的立訊什麼來頭

 

立訊精密為前鴻海旗下富士康產線課長王來春所創立,這家公司營運前期為富士康代工外包的廠商。其企業經營軌跡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以資本市場操作,多次購併及策略聯盟原有的蘋果供應鏈廠商(例如:蘋果聲學件廠商美律(2449.TW)旗下美特,及現在市場傳言將入股的機殼廠可成(2474.TW)),從而打入了蘋果供應鏈。從連接線、Airpods耳機,立訊終於逐步打入最終階段的iPhone整機組裝,雖然市場預期立訊加入初期,將以組裝平價版的iPhone為主,然而仍然敲響鴻海被取代的警鐘。

 

鴻海的前董事長郭台銘曾提到:台灣廠商將因美中貿易戰而分成兩個陣營,鴻海在中國的產線若無法製造出口美國的商品,則可以轉做中國內需的產品。然而這個希冀,也同時隨蘋果轉單立訊而幻滅。

 

畢竟中國是個人均消費能力較不足的市場,據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所述:有六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幣;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以人均GDP來看(以下皆以美元為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0,098元,對比美國是65,111元,且也是台灣的24,827元一半不到。因此我認為蘋果建置此中國化的供應鏈,以平價版iPhone為目標便已足夠,某方面來說,鴻海在高階版的iPhone,被取代的隱憂並不那麼急迫,可視為一大利多。

 

立訊搶單會對鴻海造成什麼影響

 

然而這個事件所標誌的,其實就在於鴻海將不再被納入中國官方所認定的「中國企業」的保護範圍,是以在美中貿易戰的架構之下,蘋果選擇富士康(鴻海)進行組裝,將不再享有政治紅利,迫使蘋果無視轉換供應商的摩擦成本(Friction Cost),將中國本土廠商納入考量,從而削減了鴻海的組裝佔比。

 

退萬步言之,若以蘋果單純是在商言商的角度來考量,由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組裝是標準化的服務,則蘋果轉單的原因就會是:立訊能提供更低廉的報價。

 

如同我們前面討論過的,EMS服務中,科技成分的佔比甚少,EMS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中,更偏向為對其生產要素的成本控管,也就是管理學大師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策略。因此蘋果轉單立訊,便表示了鴻海在中國失去其人力、土地、廠房的成本控管能力,其實也可以推論出其失去政治紅利的結論。

 

接續郭台銘的新任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面對媒體有關於立訊搶單時的提問時,只能虛弱地回答「不懼任何挑戰」及「全力發展高競爭力的三大產業」。在我看來,對其42.1%營收佔比的「消費智能產品」,也就是iPhone組裝業務,都不是些有說服力的對策,而對於鴻海在2018年所提出的大數據及工業互聯的新製造模式,也同樣敲響了警鐘。

 

5/15鴻海第一季的法說會中公布,第一季營收的QOQ(季對季)下滑47%、YOY(年對年)下滑了12%,以規模經濟控管成本,藉以榨出獲利的經營模式失效,造成第一季的獲利同樣劇幅萎縮了89%。而我認為鴻海這個財報上的崩跌趨勢,很難短期內停止。

 

郭台銘曾對美中貿易戰評論:「這一次有可能比金融海嘯更大的問題,都有可能在短的時間出現」。(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鴻海只會發生掉單的結果嗎

 

在掌握中國人民消費數據的騰訊(700.HK)及阿里巴巴(BABA.US),相繼被傳出「國進民退」之後,我們可以觀察,由於其龐大的工業製造生產鏈,掌握工業製造大數據的工業富聯(FII,601138.SH),中國官方是否能放任其被一個加入敵對陣營國家的外商把持?

 

另一方面,中國人大為了因應美國國內為了追索武漢肺炎的損害賠償訴訟,仿效美國也提出「外國主權豁免法案」,希望藉由追索外國政府及企業在中國資產,希望對美國的武漢肺炎損失的追索,形成恐怖平衡。在中國經濟崩頹,連「地攤經濟」都被提起的現在,不被承認來自一個國家的台商,甚至被操作中國國內輿論,把台灣與美國劃上等號,在惠台11項政策對於吸引台資沒有作用後,富士康在中國的資產被「共產」掉的概率,又是多少?

 

如前所述,鴻海在中國的資產,佔其總資產的85%以上,而從最基本的會計學概念,我們知道資產為負債加上股東權益的總和。據自由財經報導,鴻海的散戶-小股東人數高達81.7萬人,是台股上市櫃公司中第二多的。同時鴻海的負債比率高達近60%,在台灣的低利環境借貸加上欠付供應商共1.8兆的資金,則若其在中國的總資產被「國進民退」或是「共產」掉了,將由這些小股東及國內的金融機構,也就是全民,共同買單。

 

在6/6準卸任高雄市長韓國瑜被高達93萬多票罷免的同時,國民黨的「三殺」處境成了現實,鴻海卸任董事長郭台銘的預言已被證實精準命中。借用政治敏感度極其敏銳的郭前董事長,他對美中貿易戰的評論:「這一次有可能比金融海嘯更大的問題,都有可能在短的時間出現」,留給各位讀者細細品味。

 

※作者為前美系外資投信研究背景,涉略台股、陸股及多重資產等領域,現職為金融科技新創副投資長,並管理「若伊時評」粉絲專頁,以投研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對於時事的想法。作者及所屬之公司在撰文當下,並未持有本文所提及公司之股權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並無利益衝突疑慮。唯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讀者請勿單純以本文為依據,請多方涉略後審慎地進行投資決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