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已展開分階段重啟經濟,但除了郊區出現人潮,市區商業活動的恢復程度仍相當有限。(攝影:李濠仲)
儘管美國COVID-19每日新增確診和死亡人數已略為降緩,包括紐約州在內,全國各地也已分階段回復常態商業活動,但歷經三個多月的疫情重創,後遺症仍持續不斷,失業的衝擊愈顯嚴峻,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研究所近期便提出報告,美國過去一段時間因為病毒風波出現的裁員潮,其中有42%恐怕會是屬於長久性的,也就是很多「工作」已陷入結構性的困境而將徹底消失,重啟經濟也無濟於事。
在這波打擊下最新受到矚目的企業,是在全美47個州設有527個營運據點的兒童連鎖遊樂餐廳「Chuck E. Cheese」。三月間疫情大爆發當下,它不得不關閉所有店面,同時裁掉了近三分之二的員工。它因為是提供室內娛樂活動為主,過去幾乎不受季節性消費影響,全美572個據點已舉辦過數以萬計的慶生會,但自三月開始至今幾個月來,在完全沒有營收下尚且支付場地租金,規模龐大的營業據點於是成了企業沉重的負擔,進而導致它負債近10億美元。前不久在陸續完全撤出幾處地點後,經營者已釋出訊息或將直接宣告破產。
一家自1977年營運至今的連鎖大企業,眼看就要因為一場病毒襲擊被迫永遠退出市場,如此一來,意謂之前被裁撤的三分之二員工,也無法因為重啟經濟回到原本崗位,在疫情繼續壓迫就業市場的同時,這些員工當然也很難尋找別的棲身之處,然後繼續失業。這種情況使得政府的紓困政策,愈來愈傾向先救還有救的,以避免徒然消耗資源。疫情高峰時,美國醫護人員經常在衡量什麼條件者應先行搶救中掙扎,如今這樣的心態也轉至企業現場。
另一方面,美國無論聯邦或州政府縱然已提出多項促進就業復甦的措施,像是首先准予餐廳室外用餐營業模式,室內用餐則是設定桌與桌的六英尺間距作為因應,從而希望可以盡快回聘之前的員工,但一部分商家雖然迫不及待開張,仍另有部分商家在疫病陰影未除下,寧可選擇繼續觀望,消費者一方亦是如此,例如迄今仍有半數以上紐約人依舊選擇自主性的居家防疫,期盼顧客回流直到能維持店家日常營運收支,距離這種日子應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根據紐約教育局問卷調查,在疫情看似趨緩的當下,仍有超過兩成的公立學校教師不願意在夏天過後九月開學時回到學校工作,再從紐約市府和家長間對開學後上課形式的反覆詢問,像是每周線上教學和到校上課的時數該如何分配比例等等,即知眼前麻煩事簡直千頭萬緒幾至毫無頭緒,多數人其實對接下來應該怎麼回到生活常軌,根本莫衷一是,尤其有太多建議方案,都是依照不同族裔、區域的個人經驗「跟著感覺走」,至此,也幾乎沒有任何公衛專家可以拍胸脯保證,在目前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降緩,天天卻還有數十人感染的情況下,一座城市能夠怎麼樣安全運轉,就算是官方,一樣是且戰且走。
此外,在防疫措施相對嚴格的韓國、日本和中國,於所謂「解封」之後又出現第二波傳染跡象,造成又一次的全員警戒,一直以來防疫態度相對彈性的美國,現在雖然已實行分階段重啟經濟,稍微舒緩前期低靡的社會氣氛,但對第二波傳染也都有了應該逃不過的心理準備。接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某處出現「第二波傳染」的訊息,讓所有人再為之緊張兮兮的現象或許才是常態。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E. Stiglitz和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Hamid Rashid所說的,只要covid-19仍在肆虐,沒有疫苗,一切就不可能恢復正常。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