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大勢所趨 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走向疏離

蔡明芳 2020年06月30日 07:00:00
當中國經濟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或衰退時,該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的往來緊密程度也會降低。(湯森路透)

當中國經濟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或衰退時,該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的往來緊密程度也會降低。(湯森路透)

自美中貿易衝突以來,本專欄有多次撰文討論美中貿易戰對全球以及台灣的影響。美中兩國的貿易緊張關係,在今年一月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原本預期對世界貿易的衝擊也會暫時減緩,但是,一月中後,中國武漢爆發的肺炎疫情造成中國工廠停工斷鏈事件,又再次衝擊全球貿易,當肺炎疫情蔓延到歐美主要國家時,除了航空旅遊相關產業受到重創外,各國政府也要求其居民減少外出以避免感染,使得歐美主要國家的需求也進一步下滑,對全球貿易的影響甚鉅。

 

IHS Markit、OECD、EIU與世界銀行對於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介於衰退4.8%與衰退6%之間。換句話說,全球經濟成長率因肺炎疫情而大幅衰退是確定的。上述機構對於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測則是介於衰退2.6%與成長1.4%之間,亦即,因為肺炎疫情的爆發,中國經濟成長率與中國官方過去期待的保六或保五已有極大的差距。若再考慮肺炎疫情導致供應鏈不穩定,進而誘發美日等國希望重組產業供應鏈的效果,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所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將是有增無減的。在此背景下,台灣與中國在經貿關係的發展上至少面臨三個挑戰。

 

挑戰一:中國經濟加速下行

 

首先,中共當局今年在維持包含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與穩預期的「六穩」政策下,又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供應鏈穩定與保基層運轉。然而,在美中貿易衝突加上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為了避免高關稅的成本以及降低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移出中國的廠商必然會比過去來的多,此時,以出口為主要經濟成長動能的中國經濟也會加速下行,這可由上述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的預測得到佐證。因此,當一經濟體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或衰退時,該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的往來緊密程度也會降低。

 

挑戰二:供應鏈移出中國造成失業增加

 

其次,美國政府於五月初提出希望與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南韓和越南籌組信任夥伴聯盟,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與供應鏈斷鏈的事件重演。加上貿易戰引發的台商回台投資以及往東南亞國家設廠布局,都直接降低中國勞動市場的就業需求。由於失業的態樣非常多元,政府不容易針對各種失業型態均提出有效對策,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失業者自己想辦法轉業。

 

日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提出的地攤經濟,即凸顯了中國就業市場目前面臨的挑戰。當供應鏈逐漸移出中國,與中國對於中間財的需求會降低,故以中間財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如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將會降低。特別是在美國商務部已對於美國科技含量高的電子產品進行直接出口管制,這將使得台灣科技產業與中國貿易關係進一步疏離。

 

挑戰三:香港金融地位弱化

 

從中國推動送中條例到港版國安法立法以來,香港社會的不穩定也愈來愈高,這使得中共當局更想進一步控制香港,以避免香港的案例蔓延到中國國內各省。然而,中共對於港版國安法的推動可能影響到香港是否還具有獨立經濟地位的認定,獨立關稅領域的改變會影響外國政府對於香港與中國的關稅、出口或技術管制方式是否應該一致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包含台商在內的外資或人才對於香港的信心是否消失。

 

由於香港的金融服務與中國的生產製造有一定的緊密關係,當中國經濟下行,香港的金融服務也會受到影響,若加上中共對香港的干預提高所引發的社會動盪,香港的經濟相會進一步下滑,這也會對台灣與香港以及中國的經貿關係產生負向影響。

 

由上述三個挑戰可知,在美中貿易衝突以及武漢肺炎疫情仍有二度爆發的疑慮下,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就如同中國與歐美各國現在的經貿易關係一樣,應該會逐漸走向疏離,上述導致台灣與中國經貿疏離的原因可能是許多人不樂見的,但卻是大勢所趨。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