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終於可能迎來第一次的民進黨籍院長,讓國民黨驚覺監察院可能是個「酬庸院」、「報恩院」,以及黨同伐異、誅殺異己的「血滴子」。(湯森路透)
許多人都知道2004年底當時民進黨政府提名的監察委員(正副院長)名單遭國民黨杯葛,導致監察院懸缺達三年半之久。不過極少人注意到這些杯葛也造成監委的屆次任期重新洗牌。遭杯葛的第四屆監委任期在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重新起算,不僅剝奪了陳水扁八年執政的監委提名權,也導致理應只有一屆監委提名資格的馬英九,得以在他的八年任期裡提名了兩次(屆)監委。純就權力的角度來看,馬英九正是國民黨那波杯葛行動的最大受益人。
更可議的是,2004年的國民黨立院黨團並非本於立委職權,透過國會審查與同意權投票刷下陳水扁政府的監察委員名單;而是藉由國民黨團的決議,將整本監委名單凍結於立法院的程序委員會。為何這樣做?因為國民黨知道審查名單一旦交付審查,它將無力阻擋黨籍立委跑票,可能導致若干監委名單過關,因此索性透過黨團(黨中央)決議從源頭鎖死這份名單。這行徑在2007年司法院大法官公布釋字的第632號解釋被宣告違憲,但五權變四權,木已成舟,毀憲棄法莫若於此,國民黨還稱自己孫中山信徒,堅持五權憲法,實在是笑話一則。
中華民國行憲後總共產生12名監察院長,前十名監察院長概無例外都是國民黨籍。馬英九任內提了兩任監察院長雖然都非國民黨籍,不過,王建煊出身國民黨後來入籍新黨,本屬深藍陣營;後來的張博雅雖是無黨籍,但早在2002年由陳水扁提名考試院副院長遭綠營立委跑票被刷下,即與民進黨公開決裂、不相往來,要說她是各政黨都能接受的「社會公正人士」,用國民黨現在的標準恐也言過其實。
國民黨說「拒絕酬庸,撤換陳菊」,馬英九批評這次監院人事「吃相難看到極點」。事實是,行憲70多年來,沒有任何一位監察正副院長是出自民進黨政府的提名。難道國民黨政府提名了12位的監察院正副院長、數百名監察委員都是「適才適所」;輪到民進黨政府第一次掌握國會多數,提名監察院人事就變成「酬庸」與「吃相難看」?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監察院本就是國民黨黨國耆老用來吃香喝辣,怎容許民進黨來染指這項職位?
同理,國民黨把過去12年高雄市府被監察院調查58案全算到陳菊頭上,還宣稱陳菊擔任監察院長之後會如何如何地干預這些個案,指的不就是過去70多年來國民黨政府如何用監察權懲治異己、剷除政敵的經驗?遠的如41年前時任桃園縣長的許信良,只因為發起高雄橋頭遊行聲援被逮捕的余登發父子,就遭監院彈劾終至去職,甚至流亡;近如陳菊的高雄氣爆善款使用,在檢調、審計部、主計總處甚至善款使用委員會都宣稱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硬生生地被監察院的「馬系」監委提出糾正。這正是當年王建煊要離開監院職務之前,批評許多監委同僚「權力中邪」、「殘害忠良」的具體實踐。
陳菊曾是政治犯的身份,的確不是她能做好監察院長的充分條件;外界必須嚴格檢視她的從政經歷、發言態度,以及任職公部門期間,如何面對處理弱勢問題,才能據此判斷陳菊是否為夠格的監察院長。國民黨不做這樣的功課與研究,不在國會同意權審查會裡開大門走大路地公開過招,卻動輒上綱到有我無你的提名正當性攻防。難不成馬英九提名的王建煊、張博雅就是高風亮節;蔡英文提名的陳菊就是德不配位?你總攬五院人事時是分權制衡,知所節制;別人依憲提名時就是一黨獨大、無法無天?這符合任何一點點政黨政治的道理嗎?這樣的政黨要不要自己照照鏡子?
過去70多年,國民黨時而將監察院當成「酬庸院」、「報恩院」、「養老院」,時而將監察院當成黨同伐異、誅殺異己的「血滴子」。但即便這個政黨在野了,面對這場嚴肅的監委同意權案,依舊是欠缺主軸,沒有策略,把這場攻防演成荒腔走板、進退失據的爆笑劇,甚而讓外界忽略對監委提名人應該有的監督,這正是國民黨對台灣民主、五權憲法最大之惡。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