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稀少的偏鄉將因為技術與設備建置費用等問題而被排除在5G服務之外,進而造成最原始的數位落差問題。(取自中華電信行動學園臉書)
台灣的5G頻譜競標在大幅超過政府預定的標金下落幕,得標的通訊產業業者也正積極地佈建基地台,並將於今日(6月30日)開台以提供新世代的無線連網服務給民眾;而為了吸引社會大眾接受5G的服務,不同電信公司已有各項的應用服務進行中。
5G通訊技術被認為可以巨量接取,讓大規模物聯網得以順利運行,且具有低延遲、高可靠的資料傳輸能力,並在這樣的大頻寬及大容量的特性下,還可較4G無線上網服務有更高的能源效率;不過5G也因為受限於技術上的物理限制,訊號波長相對來的短,傳輸距離會大幅小於4G技術,因此在相同的地理範圍內,其所需裝置的基地台數目要比4G來得多,才能夠達到相同的覆蓋率;另外,5G也被認為可能有穩定性欠佳的問題,主要是5G訊號容易被干擾,而解決此一問題仍然需要較4G通訊技術布置數量更多的基地台,才能達到相同的穩定程度。
5G無線通訊服務的另一個問題,是其設施的佈建費用相當昂貴,如中華電信董事長謝繼茂表示:「光是5G基礎設施建置費用,可能就是4G三倍」, 因此有許多的討論認為,電信業者的5G佈建將以使用人口密度較高的都市地區為主,至於人口稀少的偏鄉則將因為上述技術與設備建置費用等問題而被排除在5G的服務之外,形成最原始的數位落差問題:第一級數位落差。而這個問題,媒體報導,NCC認為5G基地台涵蓋率將集中於都會地區,顯見偏鄉在一定時間以前被排除在5G服務之外的可能性非常高。
儘管有人說,5G通訊服務應用的最大特色是不再只是連結「人」與「人」,更多的物聯網、車載、穿戴式裝置將被加入到5G網路裡,但是,如果偏鄉發生無法連上5G網路的第一級數位落差時,所造成的結果將會讓民眾失去對5G服務的信心,進而寧願使用4G而不願更換到5G網路的情形;若以日本內政部的5G服務廣告為例,片中的「鄉間」自動(無人)駕駛運行、無人飛機灑農藥、無人商店運作、遠距醫療、擴增實境演奏等5G理想世界,其實都必須在5G普及於鄉間下才得以實現,反之,那影片中的美好其實都不過是空談。
試想一個場景,影片中自動駕駛的汽車離開市區後,因為沒有5G連網,所以自動駕駛功能就無用武之地,還是需要人為駕駛才能夠到達目的地,有沒有使用5G對於駕駛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差別,從而降低民眾從4G無線連網服務轉換到5G的意願;另外,若5G的「初期使用者」到了偏鄉就自動轉回4G服務,則可能形成「5G網路不穩」的口碑與印象,更進一步阻礙一般民眾採用5G服務的意願,韓國的5G使用經驗調查便可證明。
因此,偏鄉普及是5G服務成功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5G無線連網服務能否成功,實取決於5G在整體地理環境中的普及程度,而非僅限於都會地區;但5G基礎設施的高額建置成本,讓電信業者於偏鄉建置5G傳輸設備的意願將形低落,且在目前仍找不到5G主流商業模式的情形下,電信業者短時間內不會全面建置5G基地,訊號集中都會區的現象在所難免,因此政府那「看得見的手」便有其發揮的空間,協助5G服務於偏鄉普及,進而提高一般民眾從4G服務轉到5G服務的意願。
日本政府為了提高5G的普及程度,規劃將紅綠燈、路燈都裝上5G基地台,就是希望提高基地台密度,我國政府當然也可以仿效;其次,由於5G頻譜標金超過政府原本預定的金額非常多,政府也承諾願意撥用一定的金額來縮短數位落差,在此建議政府補貼電信業者於偏鄉建置5G基地台的費用(都市地區因為業者原本就有誘因佈建,所以不納入補貼範圍),以提高其於偏鄉建置5G基地台的意願;目前NCC在5G的「共頻共網」上已有所規範,且已同意5G頻譜得標的電信業者可以在「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以下之鄉鎮市與其他電信業者進行各種形態之「設置」網路共用,若能夠在這些地區的網路設備建置時于以適當地補貼,避免不同電信業者於偏鄉重複投入基礎設施之建設,節省建置成本,進而提高其於偏鄉提供服務的意願,也才能夠讓所有5G使用者在全國各地穩定連網,增加民眾轉換到5G的意願。
綜上所述,5G服務能否成功與否,並非電信業者單方面的責任,如何提昇5G服務在地理範圍上的普及率,實為5G服務能否成功的必要條件;過去的第一級數位落差強調的是使用者無法連結上網的問題,但在5G的第一級數位落差卻是物與物無法連結上網的問題,此問題在偏鄉可能更顯嚴重;因此透過適當的政策誘因,讓5G訊號在全台灣的覆蓋率迅速提昇,並讓5G開台後迅速形成好的服務口碑,將可提高民眾使用新世代行動通訊服務的意願,也讓5G相關應用與各項設備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