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出口數據呈現正成長,應先看正成長的出口品項,再看這些品項是否為台灣的強項,才可以解釋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依賴關係。(取自基隆港務分公司臉書)
財政部於本月7日公布我國出口統計數字,6月出口271.3億美元,年減3.8%。值得注意的是,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兩類產品表現十分亮麗,分別創歷年單月新高與次高水準,其中積體電路更首度突破百億美元,傳產貨品卻大幅衰退,平均年減23.8%。整體而言,出口年增率自三月以來已連續第四個月呈現衰對,但是,累計上半年出口1,580.2億美元,年增0.5%,較其他亞洲四小龍國家是唯一正成長國家。
就台灣與中國的貿易而言,雖然3月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台灣對中國(含香港)出口仍成長3.4%,4月到6月份出口分別有14%、10.3%、13.8%的二位數成長。看到上述數據,不免讓人直接解釋為台灣對於中國的依賴程度增加,顯示政府在降低對中國貿易依賴的外貿政策並不成功。但是,這樣直接根據結果來說明原因可能過於簡化,也會誤解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台灣與中國貿易成長年增率的數據統計結果是無庸置疑的,但在解釋數據背後的經濟意義卻應該特別小心。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增加可能來自於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增加,也可能是中國對台灣廠商的依賴程度提高。以財政部本次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電子零組件出口111.8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3.9%,在電子零組件產品的出口中,積體電路產品佔了102.53億美元,由此顯見積體電路產品對台灣出口的貢獻度極大。
台灣對中國、香港及美國出口金額均創歷年同月新高,對中國與香港出口125.2億美元,年增13.8%,其中電子零組件增幅高達34.3%,這部分與中國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公司受美國商務部對美國科技公司與中國公司所採取的禁購與禁售令,以及武漢肺炎疫情後的備料需求,有很大的關係。
因美國政府直接對於美國科技廠商的出口管制,台灣許多科技大廠均有受惠於美國廠商無法出貨,轉而由台灣廠商出貨中國的轉單效果,同時,在預期美國政府可以進一步對使用美國技術與設備的外國廠商也將採取進一步限制措施下,將會造成中國廠商提早下單以增加存貨,以避免科技管制對其造成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積體電路產品出口至中國金額大幅增加並不令人意外。
換言之,台灣對中國出口的增加並非台灣對於中國的倚賴程度增加,而是台灣在科技產品的領先優勢,使得中國在面對美國科技管制下,對於台灣的依賴大幅提高所致。
特別是在美國商務部於5月15日宣布使用美國軟體技術及晶片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未先取得美國政府核可下,不得供貨給華為的限制。包含台積電在內,許多和台灣與中國有密切往來的科技大廠出貨均會受到新的禁令限制,換句話說,可以預見未來台灣在對中國出口的統計上,積體電路產品的出口貢獻將會因美國科技管制而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與視聽產品的出口有正成長外,根據6月主要貨品出口統計顯示,礦產品年減65.5%;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年減23.8%;塑橡膠及其製品年減23.4%;化學品年減25.3%;紡織品減少了37.1%。這些傳統產品出口減少,也部分反映了肺炎疫情對經濟與就業市場的衝擊,這是我國政府應持續觀察的。
在中國面對美中貿易衝突、武漢肺炎以及長江洪水漫灌的衝擊下,中國經濟的下行是確定的,因此,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減少應是大勢所趨,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是不可能會增加的。雖然中國長久建立的規模經濟優勢無法被輕易取代,但是,在貿易衝突以及香港國安法事件後,外國廠商也不太可能繼續於中國大舉增加投資,就如同許多台灣捨中國而回台投資一樣,因此,當台灣對中國出口數據呈現正成長時,應先看正成長的出口品項,再看這些品項是否為台灣的強項,才可以解釋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依賴關係,否則,看到兩國出口數字的增加就簡化為一國對於他國依賴程度提高,此說法將與實際現象出現矛盾。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