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抗爭動作很大,但其實無意進行任何同意權審查。(攝影:王侑聖)
國民黨反對陳菊擔任監察院長,就跟民進黨反對王建煊、張博雅擔任監察院長一樣。民主社會,反對不是問題,投下反對票就好;票不夠也沒關係,至少說理要贏人,把理念傳達給更多人;說理也贏不了人,最低限度抗爭的精神要贏人,因為毅力決心可以感召支持者,讓自己有機會在下次贏得更多選票。但過去兩週以來,國民黨對陳菊提名案的抗爭,既無力,也無理,更看不到任何持久與毅力,毫無章法、一塌糊塗。
從兩週前打破立法院議場窗戶,佔據議場,到昨天翻倒質詢台,不讓陳菊進入立法院,顯示國民黨從頭到尾沒打算議場內質詢陳菊,根本不想在議場內與陳菊過招;從抗爭型態來講,這代表國民黨徹頭徹尾認為陳菊沒有被提名監察院長的正當性。國民黨把抗爭的「強度」拉這麼高,高到不願意質詢她,那陳菊是不是適任這職務已經不是問題,倒是國民黨有責任說明,陳菊沒資格站上立院議場接受備詢的理由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國民黨認為陳菊不能站在備詢台理由始終莫衷一是。有說陳菊參與民進黨創黨,是派系中人,不適任這需要「超然獨立」的監察院長;但這說法沒有回答外界:為何過去12任由國民黨提名的監察院長裡,幾乎全是都是黨國大老或深藍中人?最新的質疑是陳菊「涉入」高雄氣爆善款不當使用的案件,但此案歷經各種行政與司法調查,已可受公評;迄今,包括陳菊與其相關官員,從未有任何人因此被判刑、起訴、彈劾,僅有的一件糾正(高市府)案也是當今監察院裡的「馬系監委」臨去職前的作品,充滿了政治攻防的爭議。
國民黨翻倒質詢台,拔掉議場內的電腦系統的行徑,一如兩週前它打破議場窗戶,阻止談話會進行的作法。它根本不想透過論述與對話去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或許也自忖沒有能力在議場質詢台上駁倒陳菊,甚而恐懼讓陳菊申明自己的理念,所以用這種毫無邏輯與正當性的破壞與圍堵,阻止議事的進行。一方面掩蓋自己沒做質詢功課的心虛,另方面向它現在少到不能再少的支持者宣示:它努力反對民進黨提名的監察院長人選。
問題是,在國民黨團這樣圍堵陳菊,打砸立法院議場後,民進黨團其實已經有充分理由宣布散會,跳過被提名人答詢,在本週五逕行同意權表決。國民黨砸窗、翻桌、噴漆、圍堵、打架,所有動作都做足了,不但阻檔不了陳菊當院長,也不願與陳菊在議場過招,更未申張自己的任何理念,這不就是典型的打假球嗎?國民黨想放棄自己的職權是它自己的事,其他的在野黨呢?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與陳菊為前後任的台權會會長,他早已預告將就陳菊當年的主張與她擔任勞委會主委及高雄市長作為提出質疑,國民黨有什麼權力剝奪其他立委的質詢權?
六年前的監委同意權審查,馬英九提名了29席監委,當時在野的民進黨透過強力的質詢與議事合縱連橫,竟刷下了其中11席監委,院長被提名人張博雅甚至僅獲得剛好過半的57票,僅差一票就當不成院長,搞得馬英九與張博雅灰頭土臉。而當時國民黨在立法院仍有64席,甚至比現在民進黨的62席還多,可見,立委席次多寡從來不是議事攻防成敗的絕對因素。更糟的是,當國民黨以過於激烈的抗爭手段抵制陳菊,也勢必造成民進黨團群情激憤、堅壁清野,最後,別說想拉下陳菊,其他26名監委被提名人恐也跟著輕騎過關。
在野抗爭必須兼顧「力」與「理」,你的力量有多少?支持的道理在不在你這邊?執政者的底線是什麼?你有機會在這底線之前要到哪些?都必須經過精密的計算後,才能決定抗爭的強度與型態;所以,在野黨尤其必須審時度勢,慎選戰場,才不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國民黨反對陳菊站上質詢台的正當性本來就不夠,又選在蔡政府民意滿溢之際推動高強度抗爭,既無法憾動這份監委提名名單於分毫,也得不到社會支持與共鳴(看看有多少群眾到立法院聲援),最後終究只能抱團取暖,新亭對泣。如此無膽又無識的在野黨,實在有愧於自己的職守,更非國家之福。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