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以日知學塾為學習奧援,盡量嘗試跟探索,其運作調性不是剛性黨校。(攝影:王侑聖)
近日拜讀上報《李濠仲專欄:國民黨這樣挽救青年選票恐怕效果有限》一文,該文筆力雄健,論述有據,然而筆者是文中所提「日知學塾」的共同發起人,讀畢憂喜參半,喜於日知學塾創設數月就受到輿論關注與針砭。憂於輿論對日知學塾的印象與真實狀況並不相符,特此申明一二。
第一:日知學塾不是黨校,而是立志當公民社會的「霍格華滋」
該文將日知學塾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並提,筆者認為未必恰當,革實院是中央黨部一級單位,負責國民黨青年事務,有燦然黨史傳承。
而日知學塾由民間發起,台北市議員徐巧芯主導,若干抱負相投者追隨之,從授課方式、課程企劃、人才選訓用各方面都做法殊異,日知學塾還是一個尚待茁壯的新創單位,服務對象是面向社會與世代,目的與角色定位不同,不宜與中央黨部一級單位並列。
另該文提到青年培育應該要多與「非政治領域」的社會賢達連結,不宜自我設限。日知學塾對此十分認同,除了已安排學員參訪星宇航空、美國在台協會(AIT)之外,在7-8月份針對結業學員安排了15場officerhour,深度座談每場次僅收5-7人,業師包括企業估值超過十億的年輕創業家、全國矚目案件承辦律師、電商知名創業家、資深媒體人、前外商大中華區高階主管、知名公益組織執行長等,希望學員擴展政治以外的視野,而非偏狹的被灌輸「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只有見樹見林才能承擔起公共知識份子的責任。
讓學員以日知學塾為學習奧援,盡量嘗試跟探索,其運作調性不是剛性黨校,更像追求適才適性的霍格華茲魔法學校。
第二:日知學塾理念為「翻轉教育」,不是名人大拜拜
日知講者授課內容必須符合「年輕人學習後用得上,可操作,可複製。」這項基本原則,過去幾個月中,錄製課綱一改再改,一度徘徊在「邀請政治人物大談個人英雄事蹟?」還是「政治人物講授年輕人可以做到的基本功?」兩條軸線之中。有次會議勞駕近十位年輕政治人物及資深幕僚聯手大改題綱,排除教科書式的生硬,避免講者宏大敘事到失去可操作性。修改數十次才出現大家滿意的第一期題綱。因此學員所見,是諸如民代講授「如何擺攤做選民服務」「如何準備質詢」「怎麼練習寫新聞稿」「怎麼規劃競選預算」這種細鎖但有即戰力的課程內容。
媒體在本月12日拍攝到朱立倫、江啟臣等十餘位政界人士出席「日知學塾結業式」,他們皆是以線上課程講者或實習單位負責人的身份出席,致賀詞並向年輕人拉票爭取實習生,僅佔典禮流程半小時,並非前來授課。真正的人才考核重頭戲是主辦單位安排兩小時的公共事務模擬桌遊,以「廢除監察院的正反辯論」為主題,要學員結合線上課程所學,扮演起民代、記者、幕僚、公民等角色,用情境融入時事正反攻防,以此檢驗學員的學習成果,有學員坦言抽到的角色模擬立場與他真實想法太過衝突,在組建出和自己原生論點截然相反的論述後,讓他更了解「其他人」在想什麼。
我們用線上課程傳授「職場可用技能」,用作業練習「站在正反雙方立場思辨」,用為學員提供「單位實習跟問政實做」,為學員提供「實習與正式職缺推薦」,實作完可以再回訓新課程,建立終生學習機制。
第三:日知學塾的教育責任並不含括處理兩岸政策與意識形態
培養球員是我們的責任,他們會去選擇自己報效的球隊,至於有人沒有要選這支球隊?或哪支球隊人多人少?乃至球隊的策略跟戰術怎麼制定,那是球隊的責任。
日知學員的組成藍綠白黃都有,有學員在申請簡歷中寫上參與學運、社運經驗,主辦單位並非無從甄考,但只要能符合「公共知識份子」標準,追求知識、責任、熱情、判斷與行動力,皆可從優錄取。讀者望此可能殊感詫異,但只要理解筆者的前題假設:日知學塾不是黨校,而是霍格華茲魔法學校,服務對象是「整個社會」跟「青年世代」,當可理解我們在教育事務上的立場跟決斷。也就不會再對日知學塾的定位有所混淆。
※作者為日知學塾共同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