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船風暴與艦隊編制的蹺蹺板

張豐麟 2020年07月22日 07:00:00
台灣海巡署及海軍其實有必要充實專業的救難支援艦艇,例如日本海上保安廳的Hiryū級專業滅火艦艇,即是相當值得我方參考的船隻。(維基百科)

台灣海巡署及海軍其實有必要充實專業的救難支援艦艇,例如日本海上保安廳的Hiryū級專業滅火艦艇,即是相當值得我方參考的船隻。(維基百科)

當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在高雄倡議國艦國造,未來20年國艦國造要投入高達5000億元預算言猶在耳時,台船國際造船公司工會卻在6月20日動員近200名幹部及工作代表向公司抗議,要求董事長鄭文隆下台,工會認為台船公司近4年虧損多達120多億,主管必須負起經營不善之責,台船過去5年兩度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近2年每季營業毛利均為負值。

 

台船公司事後發布新聞稿表示,以往商船業務佔台船整體營業額90%以上,但商船造船市場不景氣,這次端午節獎金,台船資方只願發放3千元,與勞方期待不符,是引爆勞方怒火的導火線。

 

確實,從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全球航運與新造船市場陷入長達10餘年的低谷,台船現有官股仍為大股東,董事長也仍由政府派任,因此建議政府因適時調控軍購計畫,減少外購,增加國艦國造的額度與速度。國人較不熟悉的是海軍尚在操作的兩艘大湖級救難艦(又稱為大字號救難艦),迄今船齡已高達78歲,絕對比現役的任何一位海軍士官兵年紀都要大上一截,應該沒有現役官兵年紀高達78歲,因為大湖艦ARS-552是在1942年下水的,而大屯艦ARS-556則是在1945年下水,對於台灣海軍目前保有茄比級海獅、海豹及劍龍級海龍、海虎潛艦,與刻正建造中的八艘IDS自製潛艦來說,僅靠兩艘爺爺級的大湖級軍艦負責潛艦救難,實在是明顯力不從心。

 

是以海軍規劃籌獲新一代救難艦已久,但礙於預算不足僅列為「中程」計畫,預計最快要2023年後才開始建造,建議高層應立刻將新一代專業救難艦的籌獲序位往前移動,方能保障第一線潛艦弟兄安全,同時挹注台船公司連年虧損的窘況。

 

丹麥造船大廠DAMEN的油汙回收/水文監測船是近年市場上相當熱門的產品,平時作為水文環境監測使用,一旦發生港口漏油汙染即可立即前往除汙。(圖片即取自丹麥原廠型錄)

 

因為救難艦(ARS)在國際市場上並非攻擊性武器,要從歐美先進國家取得技術授權在台灣國艦國造並非難事,基於人道理由,西方國家甚少拒絕輸出救難相關技術;其次,目前自製防禦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簡稱IDS)期程超前,首艦應可順利如期於2024年下水,參照海軍原本規劃籌獲新一代救難艦計畫預定於2023年開工建造,潛艦搜救技術可謂是專業中的專業,是以專家認為相關人才的培養與訓練至少需要三年以上,參照俄羅斯於2015年自北約(NATO)國家引進深海潛艦搜救技術(SRDRS)及設備,於2018年方才宣布具備一定規模的作業能量,可以看出其技術的難度不低。

 

除了海軍的支援艦艇外,另一個國人較少注意到的是海委會的海巡署其實在支援艦艇的編制亦是相當薄弱,為了因應海峽左岸不斷利用灰色地帶製造的衝突,海巡署的艦隊擴編方案一直著力在執法跟取締的面向,但是消防船、水文測量船、訓練船、除汙及汙染監控船、兩棲氣墊船及打撈船的編制都遠低於周遭鄰國,南韓的海巡單位曾經與台灣同樣為了因應北韓與中國大陸的海事糾紛,僅側重於執法取締能量,卻在2014年MV Sewol世越號渡輪災難中凸顯救災能量的不足,最終導致整個海巡單位迫於沸騰的民意遭到廢除並進行組織再造,直至2017年方才恢復為海洋和漁業部下屬的獨立外部機構。

 

台灣離島眾多且快輪與渡輪如雲豹號、麗娜輪及滿天星系列的載客量均不低,如果海巡署的救災能量不足並不是一件好事,是以引進技術提升產業能量並同時解決台船訂單問題實為一石二鳥的方案,也是雙贏的策略!

 

台灣未來的潛艦數量不少,實在應該考量將ARS專業救難艦的建造順位往前挪移,方能讓潛艦搜救技術在本土紮根並確保未來士官兵的基本生命安全。(原圖連結

 

※作者為業餘自耕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