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科技媒體中心16日舉辦記者會,與會專家表示,墾丁沙灘存在的塑膠碎片會聚集污染物及細菌,存活時間一久,可能擴大細菌傳播範圍。(林潔映攝)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16日舉辦「海廢塑膠生物圈」記者會指出,墾丁沙灘存在的塑膠碎片會聚集污染物及細菌,存活時間一久,可能擴大細菌傳播範圍。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說,墾丁地區的沙灘普遍存在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可能讓致病菌、具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附著,甚至有英國研究指出,少數沙灘塑膠微粒上附著的是大腸桿菌,而這些細菌如果在塑膠微粒上存活夠久,很可能順著洋流,傳播到其他國家。
另外,海洋塑膠廢棄物同時也危害著海洋生物的生命,陳德豪指出,墾丁沙灘沿岸的魚類高達九成五,呼吸道皆有微塑膠,而海生館收容的海龜共39隻,每一隻體內都有海洋塑膠廢棄物,排出的海廢更是肉眼可見之大小,如塑膠袋、繩子、碎片等等。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特聘教授龔國慶指出,根據海研二號在東部海域的調查,發現黑潮裡含有1-5毫米大小的塑膠微粒,證實海廢會以塑膠微粒的型態進入海洋環流的循環,並且加速浮游生物或海洋生物排放糞便顆粒,與海水中其他污染物聚集後,衝擊海洋調節氣候功能。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何攖寧認為,塑膠生物圈不僅會將外來的病原菌帶進新的海洋環境生態圈中,更可能將外來微生物基因帶入新的環境,造成海洋微生物與生態衝擊。各界可共同研擬海洋可分解的材料與認證機制,幫助降低海洋生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