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義的?還是聖經文學傳統中的《老人與海》

許全義 2020年07月21日 00:02:00
老人在與馬林魚搏鬥的過程中,展現永不沉淪的意志: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圖片摘自網路)

老人在與馬林魚搏鬥的過程中,展現永不沉淪的意志: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圖片摘自網路)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與台北市教育局經典閱讀推廣活動時表示,《老人與海》很無聊。他看書就是前面、後面看一下,知道結局就好。一時間,批評聲浪洶洶。整起事件中,柯發言顯屬失當。然而,其中就算是朱宥勳對《老人與海》的認識也有所不足。他認為:《老人與海》是一個關於「徒勞之偉大」的故事。一個人用盡全力對抗命運,最終什麼都沒有贏得,只拖了一具魚骨回去,而且不為世人所瞭解。

 

此評論似乎誤解《老人與海》的文學傳統定位。以下,我將闡述《老人與海》比較是聖經文學傳統的,而非如朱所說的彰顯徒勞之偉大的希臘羅馬神話傳統。

 

西方文學傳統淵源有二,一是台灣文化界比較熟悉的希臘羅馬神話傳統。另一則是聖經文學傳統。此兩大傳統流變至今,當然彼此交錯,難分難解。這在《老人與海》一書中也可看出端倪來。這本小說表面上看,老人出海與馬林魚搏鬥的故事,很像薛西佛斯的神話。不過,如果我們認真探討小說的象徵與隱喻,就會發現這本書其實脫胎自聖經文學傳統。

 

人可以被毀滅 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描述:一位名叫聖地雅哥的老漁夫,一連84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跑出外海,捕獲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十八英尺、重一千五百多磅的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深處行進,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兩邊僵持,老人死命將釣魚線拉近一寸,隨即被馬林魚奪回。就好像薛西佛斯滾動巨石上山,終至力竭,石頭又滾下山。薛西佛斯毫不氣餒,不屈不撓,反覆滾動其巨石上山一般。老人也是。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背脊幾乎毀了,他還是不放棄。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他終於捕獲大魚,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用魚叉反擊,魚叉卻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擊打,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打,舵把也折斷了。結果,大魚被吃光光,只剩骨骸。老人精疲力竭拖回那副魚骨頭。

 

老人在此過程中,展現永不沉淪的意志: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這情節看起來真得很像卡謬所說的薛西佛斯,在沒有上帝存在的荒謬世界中滾動巨石,奮戰不懈。不過,海明威的老人並非徒勞。雖然在這三天中,他不得不禁食,手掌被劃破,背脊毀掉,只拖回一具被遊客誤解成鯊魚的魚骨頭。但是,他在此過程中贏得村民的尊敬與一個忠實傳承其精神的門徒,Manolin。

這種安排讓《老人與海》比較像是聖經文學傳統的,而非希臘羅馬神話文學的。

 

首先從命名就可透出端倪。小說作者為書中人物命名,一如父母對小孩命名般慎重,總有其意義。老人名為聖地雅哥。此西班牙文,如果用英文來講的話,也就是聖雅各。海明威也真的運用雅各與天使搏鬥的典故。有關該天使,聖經創世紀原文記述為「只剩下雅各一人。 有一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

 

雅各在摔跤之初時,並沒有想到對方是一個天使。那人是誰?從「人」的原文看來,他似乎只是一個平凡人。雅各詢問其名,他也不透露。或許他的名字不重要。一般聖經詮釋,認為他代表過去的雅各:欺騙哥哥,詐取父親祝福的罪人。為此過去,雅各總心存恐懼與繁亂。一到晚上,他就陷於罪惡感中:害怕哥哥殺他報仇,又向神懺悔、祈求救恩。不久,就有此無名強人來挑釁。他在恐懼中與那人角力得勝。「那人勝不過他」,因為那人,過去的雅各,使用凡人之力而已,而現在的雅各卻是靠著被神改變了的毅力(信心之力)。

海明威不僅將其英雄命名為聖雅各,也在書中對稱性安排一場比腕力手勁的競賽。老人與魚搏鬥時,回想自己年輕時,在酒館中與人比腕力,直至黎明破曉,終於戰勝。老人接連八十四天捕不到魚,為鄉人鄙視,卻還是不失望,挑戰自己,航行到慣常海域之外,遇到大馬林魚,贏回尊嚴。這也是靠信心之力。

 

充滿聖經文學的意象與暗示

 

老人這趟三天旅程,恰好也是在耶穌受難,死而復活的日子,周五、周六與周日發生。老人也在此旅程中重獲新生,重拾鄉人敬重的尊嚴。故事一開始,老人扛著船桅的場景,一如耶穌扛著自己的十字架。書末,他還是扛著船桅上岡,休息了五次,呼應耶穌受難情景。老人手掌被魚線割傷,一如耶穌掌上釘痕。老人背部受魚線割裂,也似耶穌受鞭刑。老人回到家中,割傷手掌翻上,攤臥床上,也類似耶穌在十字架上。

 

又書中反反覆覆出現的夢境,也暗喻耶穌。老人總是夢到金色獅子。獅子是萬獸之王。在基督教義中,獅子象徵勇氣與忠誠。耶穌在基督教義中是眾王之王。祂也是勇氣與忠誠的極致代表。然後,老人居所又有聖母瑪利亞的畫像。這些林林總總的意象,讓這本書的基督教義氛圍非常強烈。如書中老人自己說的:

 

“I am not religious,” he said. “But I will say ten Our Fathers and ten Hail Marys that I should catch this fish, and I promise to make a pilgrimage to the Virgin of Cobre if I catch him. That is a promise.”

 

此外,小孩名為Manolin。這西班牙名字在聖經中的根源是Immanuel,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在舊約中,這名字指的是處女生子的那個小孩子。他在五歲左右就跟老人學習,出海捕魚。老人連著四十天捕不到魚,而被視為極度不幸運時;因父母壓力,他改到其他漁船。然而,他還是照顧老人,給他魚餌、食物與毛毯,並確保無人干擾。等到老人捕了馬林魚骨頭回來,他甚至還承諾要回到老人身邊,儘管此承諾與父母親的命令相左。

 

總之,《老人與海》一書充滿聖經文學的意象與暗示,追求救贖的宗教關懷,讓表面上的徒勞無功,一如耶穌殉難記,翻轉成為戰勝自己、走過死亡幽谷,重獲新生的象徵。也因此宗教信念,老人蒼老虛弱的外表,卻還能有一雙如大海般澄澈、永不屈服的雙眼。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作者為台中一中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