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立委拼命地在一旁丟水球(先前是灑麵粉),丟玩水球後再嘻皮笑臉地被抬出去,既無法撼動議事程序於萬一,卻更像一群選輸不甘願的胡鬧小孩。(攝影:張哲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立委在立法院丟水球、灑麵粉成為議事抗爭的時尚。比起運用議事策略冗長發言杯葛議事,甚或在議場內群起鬥毆推擠、流血強佔主席台;丟水球、灑麵粉除了激怒或羞辱抗爭者的議會同僚之外,其實無法阻礙議事進行於分毫;嚴格來說,這是胡鬧,根本不能稱之為議事杯葛,是一種沒品的抗爭行為。
讀過政治學的人大概都聽過filibuster(費力把事拖)。議會裡的少數黨或少數議員因無力主導法案人事,所以利用議事規則漏洞進行冗長發言,拖延議事進行,以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最有名的個案是南卡羅萊納州參議員史壯・瑟蒙(Strom Thurmond),為了反對1957年的民權法案,曾在議事台上為時24小時又18分鐘的演講,他在會中朗讀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人權宣言及華盛頓總統的告別演說。由於他始終沒有上廁所,不少人還津津樂道為何他的膀胱有此能耐。
採取filibuster,除了要嫻熟議事規則外,還必須擁有比多數黨議員更強烈的個人意志;這種議事杯葛抗爭,彰顯了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其實是一道美麗的民主風景。
台灣的肢體議事抗爭濫觴於解嚴前後的民進黨(黨外),當時國會仍未全面改選,面對不合理的政治結構,民進黨立委以跳上主席台、翻桌、鬥毆等肢體抗爭設定議題,聚焦社會討論。爾後,諸如解嚴後的《國家安全法》立法,《眷村改建條例》立法,歷次的核四停續建衝突,以及攸關兩岸互動交流的服貿條例等等,也都曾經在立法院內引發極強烈的肢體衝突。
堪與此次國民黨抗爭相對比的是2013年8月的核四公投抗爭案。由於執政的國民黨政府亟於藉由當時《公投法》設計的疏漏(雙二一門檻),想透過反向的公投題目設計,合理化續建核四的政治議程,引發民進黨的強烈抗爭。前一天晚上,民進黨立委即搶佔立法院主席台,並用機車大鎖和鐵鍊鎖住議場後方的側門,阻擋立法院議事。執政的國民黨立委前後展開五次攻堅,雙方到處拉扯推擠扭打,但始終無法攻下主席台,只好悻悻然離去,最後這項公投案在朝野協商後遭擱置。
七年前後的立法院抗爭,朝野的立委人數也幾乎相仿,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有兩項關鍵因素:第一、抗爭議題決定了一半的勝負:七年前台灣社會瀰漫了強烈反核氛圍,民進黨立委在議場抗爭,反核人士群起在立法院外紮營,雙方裡外呼應;而此次國民黨選擇以陳菊人事案為攻擊發起線,但人事權本就是行政權核心,加上陳菊本身並無明確不適任新職的理由,自然難有共鳴。
第二、抗爭的意志決定了另一半的勝負:七年的民進黨立委被抬出去後,往往繼續衝進議場,在「抬不勝抬」的情況下,即便國民黨立委擁有人數優勢,最後仍敗下陣來。而此次衝突裡根本看不到國民黨立委衝進衝出的狠勁,被抬走後有說有笑地就地休息,如何能撼動改變議事進程?
簡單講,想進階到肢體議事抗爭就不要怕流血,在抗爭標的符合政黨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流血甚至是激發支持者熱情的好方法。但這次的議事杯葛裡,讀不到論述,也選錯了戰場,更看不到國民黨立委抗爭的意志,只剩幾個立委拼命地在一旁丟水球(先前是灑麵粉),再嘻皮笑臉地被抬出去,既無法撼動議事程序於萬一,卻更像一群選輸不甘願的胡鬧小孩。
抗爭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而胡鬧的抗爭更是等而下之。至於國民黨為何這樣胡鬧?腦筋還算清楚的國民黨議員徐巧芯說,「(國民黨)智庫的民調只剩13趴,國民黨真的已經走投無路了!」只是,不靜心反思自己與台灣社會為何越來越脫節,就算在立法院灑了一噸的麵粉,丟了一整箱的水球,也絶對幫不了國民黨。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