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美中新冷戰 台灣怎麼辦

魏眠 2020年07月27日 07:00:00
面對美中新冷戰,學習當年芬蘭以務實的態度處理確實存在的地緣政治議題,是小國自保的必要。(湯森路透)

面對美中新冷戰,學習當年芬蘭以務實的態度處理確實存在的地緣政治議題,是小國自保的必要。(湯森路透)

過去幾個月,新冠病毒衝擊波下,中美關係降至冰點。

 

先是懸而未決的中美貿易戰,再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到最近中美兩國於世界各地結盟拉派,不禁令社會回想起美蘇冷戰的世界局面。而身處最前線的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強大的地緣政治威脅該如何夾縫求生無不考驗著台灣政府。

 

新舊冷戰有什麼不一樣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分別代表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在不實際交戰的情況下,於各領域長期保持敵對、抗衡及競爭關係。然當時的美蘇兩國無論在經貿往來、國際合作和民間互動上都遠不如今天的中美兩國,因此國際專家學者對於中美新冷戰的衝突方式產生了諸多想像。

 

中美兩國今日經貿高度互賴,中國自美國進口高科技產品和先進技術,美國則大量從中國進口民生貨品;民間的往來也也遠多於美蘇互動,每年都有數百萬的中國學生前往美國大學,美國每年也有大量的遊客造訪中國。因此就算中美眼下就要分手,兩者之間的聯繫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

 

新冷戰下的台灣是否可以選邊站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既然兩大強權就要分手,是否代表台灣就必然要選擇其一?

 

美蘇冷戰下的許多小國不得不於兩大強權間做出選擇,如西歐之於美國及東歐之於蘇聯,然在當時美蘇互動不多的前提下,選邊站不必然會造成重大的利益喪失。但在今日全球化的時代,連中美兩國本身都無法在經貿上脫離對方單獨生存,身為新冷戰下的小國輕率選擇自己的陣營所付出的代價將遠遠超過以往。因此,台灣在這樣的國際局面下該如何自處?我認為台灣可以學學芬蘭。

 

芬蘭戰後的外交政策:「芬蘭化」

 

芬蘭於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面對數倍於己的紅軍奮勇抗敵,105天的戰爭蘇俄平均每天死亡1萬人,芬蘭每天卻僅250人死亡。最終芬蘭約2萬5千人死亡,45萬人無家可歸,對於人口僅4百萬的芬蘭而言損失巨大,但相較於蘇俄的近1百萬人死亡,芬蘭在戰略上確實是贏了,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芬蘭用此戰表明了自己堅守主權的立場,但其在戰後仍然願意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對蘇聯的外交政策。

 

政治上有一專門詞彙形容芬蘭的外交政策:「芬蘭化」。由於芬蘭位於蘇聯這一共產大國的第一線,其在戰後與西方國家交往的同時也對蘇聯釋出善意,在部分議題上向蘇聯妥協換取了蘇共領導人的信任,讓芬蘭免於東歐其他國家悲慘的戰後命運而保有自由的資本主義市場與保障基本人權。

 

在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和西方自由世界發生衝突時,芬蘭被迫採取所謂中立和不說話的態度。 1947 年芬蘭和蘇聯簽訂了條約,限制芬蘭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的中立性,不參與戰後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畫;在之後的外交與國防事務上,芬蘭也處處以中立自居,以不激怒蘇聯為最高原則。

 

當時的國際社會也確實譴責因此譴責芬蘭政府,但就結果證明,芬蘭的忍耐是正確的。1991年蘇聯垮台,芬蘭經過了近50年的妥協,不僅守住了國家主權也兼顧了經濟發展。是什麼造就了芬蘭的成功?是務實面對自己外交環境的態度。其成功使得自己不必於美蘇兩強之間做出非黑即白的選擇,看似限縮了自己的外交自由實則讓自己免於選邊站的豪賭。

 

台灣可以從芬蘭的故事學到什麼

 

芬蘭的情況與台灣有不少相似之處,首先我們是採自由市場的民主國家,而大陸是共產的極權政府;其二則是台灣的地理位置與芬蘭一樣就正位於兩大陣營其中一方的第一線,因此外交政策勢必受到強烈地緣政治的影響而有所受限。雖然兩國之間還有許多不同之處,如兩岸有一定的共同文化、無法單純的以兩國關係看待兩岸,但我們可以看到芬蘭在冷戰的環境下成功為自己帶來和平與繁榮。最終,不隨意挑釁蘇聯,不隨意讓自己成為他國的旗子使得芬蘭成功等到蘇聯瓦解的那一日。

 

台灣應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岸問題

 

我並非要台灣在外交策略上要處處讓著中共,也非要台灣像芬蘭一樣與中共來上一仗以表決心,但學習芬蘭以務實的態度處理確實存在的地緣政治議題是小國自保的必要。芬蘭在戰爭中表現了抗敵的決心,但並無因此選擇與蘇聯走向永遠的對抗。台灣在面對新冷戰的局勢下也得務實的考慮自己的地緣政治與經貿利益,是否要在世界局勢處於一片迷霧之時就堵上全體2300萬人民的未來,實需當政者好好考慮。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在學生,現為革實院171期學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