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國家媒體與公共媒體的距離

主筆室 2020年07月27日 07:02:00
政府有意委託公共電視在明年成立每年預算達十億元的國際英語平台,引發了不小爭議。(湯森路透)

政府有意委託公共電視在明年成立每年預算達十億元的國際英語平台,引發了不小爭議。(湯森路透)

《公共電視法》規定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其具體表現就在於獨一無二的董事產生方式。依法,必須由立法院推舉11名至15名「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審查行政院提名名單,再由審查委員會以四分之三以上之多數同意後,才組成最後約有17到21名董事組成的的董事會。

 

四分之三多數同意是什麼概念呢?上屆立院推舉的審查委員,依席次比例為,民進黨9位、國民黨4位,親民、時力各1共15位。四分之三門檻意味要成為公共電視董事需要12票;換句話說,只要國民黨推舉的四席審查委員一致反對,董事會隨即難以組成。去年九月在審查第7屆董監事候選人名單時,21位董事候選人中僅有7人通過,5位監事候選人,也僅1人通過,無法組成董監事會,而這種戲碼屢屢在朝野易位時上演。

 

一直到現在,許多人還是難以理解,為何台灣公共電視董監事產生的門檻,竟然比大法官還高?如此高門檻也就產生了兩個政治後果:

 

第一、能夠通過的董監事一定是經過「千錘百煉」,他(她)過往的學經歷背景容不得任何一點點的政治意識,或讓審查委員曾有任何「不太好」的印象分數。去年九月被刷下的名單包括: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台大新聞系教授林麗雲、台大會計系教授暨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啟群、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名律師陳玲玉、擅長為電影募資的名會計師高文宏、國內外知名影展策展人郭敏容、傳播學者也是作家的柯裕棻、作品在國際上獲獎無數的紀錄片導演賀照緹等等人。而這些在各行業拔尖人物願意接受提名,多數都基於使命感,因為公視董監事其實是無給職。

 

第二、由於公共電視是「公共媒體」,不是「國家媒體」;在政府單位無從「控制」公共電視的情況下,政治力的確稍稍疏離公共電視;但來自公部門對公共電視的挹注,卻也遠離了公共電視,年復一年,行禮如儀。目前公視每年僅有9億的預算,對比國外公共電視數百億的經費規模實在阮囊羞澀,營運困難,必須長期倚賴各部會專案合作委託才能間或地端出好節目。

 

公共電視目前正值新任董事會難以產生的看守期,但日前卻傳出,政府有意委託公共電視在明年成立每年預算達十億元的國際英語頻道,此金額甚至超出公視年度的預算。就連新任董事長都已經找好了,是曾經創立英文報刊的台灣新聞界耆老、現任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司馬文武)。這訊息瞬間炸鍋,更引發公視董事強烈反彈,認為這作法係由政府直接下令公視製播國際頻道與新聞,根本有違《公共電視法》。但對照過去十多年公共電視的政治紛擾與營運困境,此事或可有下列三點思考:

 

第一、如果行政院或文化部打鴨子上架,勒令公共電視成立國際英語頻道,主導新聞製播方向,干涉編輯台,只准報喜不報憂,當然該群起而攻之。不過,公共電視的獨立自主表現在它高門檻的董事會,總經理依法更必須接受董事會指揮監督,公視面對政府的委託案是否如此不堪一擊,任由擺佈(事實上公視早已接受政府的合作委託案),這該由公視的主事者自己回答,也才能討論國際英語頻道的下一步。

 

第二、公視前總經理,也是下屆公視董事胡元輝表示,成立外語國際平台是早在15年前擔任公視總經理時就提出的計畫,卻遭立法院刪除。他指出,全世界的公廣集團若要設置國際英語頻道,多半由政府編列經費,但公廣集團必須和政府先共同擬定方向,雙方簽訂協議或合約,最後交由公廣集團獨立執行,就能確認此一平台的獨立性。此建議或可提供雙方參考。

 

第三、江春男是否角逐公視董事長?目前仍未被證實。即便屬實,他也要獲得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四分之三以上成員同意後,才能成為董事,接著必須在屆時至少17名董事成立的董事會裡獲得過半數以上的支持,才能成為公視董事長;別說江春男是否選得上董事仍在未定之天,這個必須有四分之三審查委員會委員同意的公視董事長,本就不容任何政黨一意孤行。

 

成立國際英語平台,向國際說明台灣的政經現況與人文風情,藉以對抗中國的大外宣,顯然已是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方向;但台灣社會對公共媒體的想像相當有限,這個國際平台是否架構在公共電視?平台未來的製播方式及表現方向如何?都必須由行政院(文化部)與公共電視未來的董事會共同回答。政院未必給,公視未必接,雙方如何磨合,是否能藉此改善公視孱弱的體質,將攸關台灣公共媒體未來的走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