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驛淵觀點:課本該不該出現「同志教育」?

黃驛淵 2016年12月20日 00:01:00
同志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同志」,更不是「同志教戰守則」,而是帶領學生認識與自己相同或不同的多元性別「差異」。(李隆揆攝影)

同志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同志」,更不是「同志教戰守則」,而是帶領學生認識與自己相同或不同的多元性別「差異」。(李隆揆攝影)

最近,台灣有些家長很忙;他們不滿《性別平等教育法》等相關規定,近日串連在政府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連署提出「不得強迫學生接受同志教育」、「由家長監督性教育」等訴求。

 

連署頁面上,有人留下幾近歧視的言論:「反對使用『同運霸權』教材,教導我的下一代」、「這些『變態』相關同運教材」、「反對讓青年學子受『污染』」;較溫和的,則認為自己並未歧視:「尊重同志,不等於要接受同志教育」。

 

這是個好提問。我已經尊重同志了,難道一定要讓孩子也接受同志教育嗎?

 

先來看幾個數字。

 

根據美國麻州教育部門2005年針對中學生的調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同性或雙性戀學生遭霸凌的比例約44%,是異性戀23%的近2倍;因為擔心不安全而逃課、或在校園遭武器威脅的比例,同志學生也比異性戀學生高。

 

台灣也有類似的現象。「友善台灣聯盟」2012年調查發現,高達58%的受訪同志曾遭他人傷害,時間集中在國中,而傷害的形式有91%是語言暴力,其次是54%的人際排擠;甚至有29%因為同志身份而動了輕生念頭,時間同樣集中在國、高中校園時期。顯然,因性傾向不同而遭排擠、同儕壓力,甚至遭霸凌的人,真真實實地存在於校園之內。

 

回頭再看同志教育,我國《性平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以提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至於什麼是「同志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前院長吳清山等學者曾在《教育資料與研究》做過名詞解釋,同志教育(gay and lesbian education)是指,「透過教育活動,教導學生認識同性別之間有群友與密友關係之存在,讓學生了解社會有多元性傾向的現象,以養成正確的性別觀念,提升學生性別平等意識。」

 

顧名思義,同志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同志」,更不是「同志教戰守則」,而是帶領學生認識與自己相同或不同的多元性別「差異」。而所謂「差異」,除了異性、雙性或同性等不同的性傾向之外,當然還包括了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的差異。

 

關於霸凌,多數人都會引用挪威學者Olweus的定義,除了重複、長時間的言語或行為,造成受害者的困擾或受傷,更關鍵的一點是,雙方的「權力不對等」--不論是力量不對等或地位不對等。而見諸國內外相關調查皆佐證「同志更易遭霸凌、歧視」的現況下,同志教育無疑可讓孩子正確了解並學習「看見差異」,進而導正「不一樣就是變態」的錯誤觀念,預防霸凌事件發生。

 

那些看見同志教育出現在課本就憂心忡忡的家長們,此刻應該回頭反問:自己對同志教育的焦慮到底是什麼?若口稱尊重同志,又為何害怕孩子認識、肯認同志?是沒有根據地害怕孩子「變成」同志?或只是選擇蒙上眼睛、不去正視這群性傾向與自己不同的人?

 

先別說同理他人處境,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個性與氣質,我們亦難保證自己或親人的孩子,有一天不會是那個被霸凌、被排擠的「玫瑰少年」,這正是學校必須納入同志教育的意義。

 

因此,若你的孩子是同志,你應該支持同志教育,因為,這有助於他認識自己,也幫助他避免陷入邊緣處境或遭霸凌;若你的孩子不是同志,那你更該支持同志教育,除非,你希望他成為那個因為不了解同志而對他們施以生理心理霸凌的加害者。

 

而在現今這個由異性戀多數掌控並制定遊戲規則的社會,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同志霸權」。因為,當部分人高喊拒絕同志教育的同時,同志正為了要不要隱藏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真實地掙扎著,更為了種種尚待「平權」的事,每天持續地奮戰。反之,社會真正需要擔心的「霸權」,是那些無形中助長偏見、歧視滋生,並鞏固了性別霸凌的聲聲栽贓與指控。

 

※作者為本報記者

關鍵字: 性平法 平權 霸權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