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安海計畫」建造新型救難艦原型艦預算不足,與海軍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圖)一樣出現流標情形。(讀者提供)
海軍代號「安海計畫」建造新型救難艦原型艦,用來取代船齡70年以上阿公級的大字號救難艦,8月7日進行首次開標作業,雖救難艦建造技術並不複雜,但國內符合建造資格的國內船廠在首次開標作業上「通通缺席」,讓海軍新型救難艦原型艦流標,據了解,這次國內船廠沒有前來參與投標,與海軍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多次流標狀況一樣,就是預算太低;甚至被質疑救難艦有必要花費5億餘元預算來加裝只有艦首的T75 20機砲的武器系統。
據指出,「安海計畫」新型救難艦在2018年完成概念設計後,2019年編列36億5800萬餘元建造原型艦,經合約設計完成後,規劃在2020年4月初公告招標,預定31億9198萬4394元預算來建造船體儎台;但其間海軍最初規劃新型救難艦的艦首甲板是能降落直升機停靠來運送傷患,但考量艦首甲板的載重設計與輔助降落系統經費,以及無法安裝機砲等武器系統,經修改艦首設計,加大後甲板空間,僅能讓直升機以吊掛方式來運送傷患;而且經修訂海軍在7月3日所貼出的招標公告,建造船體儎台的預算向下修正為29億7516萬元。
據指出,新型救難艦的船體採全銲式鋼質結構,主船體及上層結構均採縱向結構系統來強化全艦結構強度,建造上不會有太大難度,但艦上所運用的各式先進救難與防護系統的經費,國內各家船廠紛紛向海軍表達預定31億9198萬4394元預算就不足,正式公告下修到29億7516萬元預算,已經是成本價,只要建造其間進度稍有落後,或安裝管線稍有閃失,那就是賠錢。另外,各家船廠也分別對救難艦是否要裝戰系與T75 20機砲的武器系統提出疑義等問題,這也使得海軍原訂在7月31日開標作業,順延一周針對國內船廠的問題一一解答後,在8月7日首次進行新型救難艦的開標作業。
據了解,國內各家船廠估算建造新型救難艦的船體儎台的預算要向上調加,這就如同當年海軍籌建「鴻運計劃」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一樣,全案預算62億9700萬元,建造船體載台預算僅36億204萬元(其餘是艦上作戰裝備、武器系統等)國內船廠都表達預算過低,但海軍認為船廠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最後3次流標後,重新提高預算10億3476萬元,建造預算金額提高為46億3576萬元新台幣(總預算增為73億3212萬4000元新台幣)由台船得標負責建造海軍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
據指出,就因為各家船廠都認為預算過低,8月7日首次進行新型救難艦的開標作業,在沒有國內船廠前來參與而宣告流標,該本案採最有利標來進行,依採購程序在下個月再進行開標作業,若有船廠前來投標,未滿3家還是得流標;再一個月後也就是10月進行3次開標,只要有一家船廠參與投標,就可以就投標船廠的資格進行審查,若該船廠通過資格審查,就進行實質的船廠規劃書的審查與議價程序;如果船廠未通過審查或是退出,全案就得收回檢討是修訂規格?還是增加預算?並經國防部核定後,2011年全案依據國防部核定預算規格來重新進行招標作業。
海軍考量國內缺乏專業合格救難艦,海軍現有救難艦船齡已超過70年,裝備老舊,無法執行萬噸級船舶拖帶任務,故規劃籌建新型救難艦原型艦,擔任海軍艦艇海上遇險救難、拖帶及大型無動力儎台(浮塢、大型靶船、工作平台等)海上拖帶任務為主,協助其他公務單位及民間船舶海上救難、聯合搜救及人道救援任務為輔。
海軍新型救難艦除具備海上救難、消防等任務外,更重要是該艦規劃配置具有可達水深100公尺的水下救難系統(潛水鐘),以及可在水深500公尺作業的ROV水下遙控載具系統,將可提升海軍在深海救援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