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這是技術重於學歷的時代

鄧鴻源 2020年08月08日 07:00:00
在現代社會中,技術重於一切,學歷並不等於能力。(資料照片/葉信菉攝)

在現代社會中,技術重於一切,學歷並不等於能力。(資料照片/葉信菉攝)

教育部主推「素養教育」的108課綱,將如何改變台灣未來的教育環境?《天下雜誌》從家長、學生、教職人員到企業人資,從課程安排、教學評量及未來人才需求,各面向探討因108課綱將產生多大的改變。大家更關心的是:今日的教育如何教出能迎接明日挑戰的孩子?

 

兩年前,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布年度競爭力報告,台灣較去年下降1名,來到全球第15;亞太排名第5,次於新加坡、香港、日本及紐西蘭。顯然台灣競爭力在衰退中,值得警惕。筆者認為,這與我們教育只重視理論,不重視學以致用的創造與發明有關。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若要不落人後,企業界要發揮創意,開創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在哀鴻遍野的「紅海」中,創造別人沒有的「藍海」市場;同理,畢業生投入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也應學以致用並發揮創意,才能出人頭地,不能自恃自己擁有多麼好的學歷就要求高薪,更重要的是要有膽識與前瞻性眼光,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未來。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學歷不等於能力,態度才能決定高度,只有畢業後能利用時間不斷學習者,才是未來贏家,例如,蘋果的賈伯斯、微軟的比爾蓋茲、臉書的馬克左克柏與阿里巴巴的馬雲等人就是如此,他們都是有創意、敢冒險的企業家。為何台灣只有張忠謀等幾人?為何大多數企業只能幫人家做代工?

 

談到學以致用與創意發明,以發明「紅外線自動噴水器」而有「台灣愛迪生」之稱的發明家鄧鴻吉為例,學歷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商機,並學以致用,利用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創造別人所沒有想到,卻能給社會大眾帶來方便的商品,如此才能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目前許多大學,由於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以致許多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與忍受挫折的情緒智商,一旦面臨職場考驗,往往無法適應而慘遭淘汰。許多學生尤其缺乏明確人生目標,只是隨波逐流,熱衷於考研究所,但是畢業後也找不到好工作,只能不斷補習,或是參加國考,僅以求得一「鐵飯碗」為滿足,這樣國家又如何有競爭力可言?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發明大國,主因是他們教育重視創心與發明,學習過程按部就班,不偃苗助長,及於速成,且技術傳承重視師徒制之做中學,以致他們生產的商品都極為精緻與耐用,從雙B、保時捷到炒菜鍋等各種民生用品,每樣商品品質都是世界頂尖,所以能暢銷全世界,賺取大量外匯,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幾名,其勞工待遇與福利,比一般公務員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很少人會以當公務員為榮,這樣的國家才有競爭力。

 

總之,行行出狀元,技術重於學歷,鄧鴻吉成功的故事,很值得中學或大學的學生看齊。各級學校應重視創新發明,台灣才能如同德國一樣具有國際競爭力。

 

※作者為大學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