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向愷專欄:李登輝未盡之事-從右派統獨走向本土左右兩黨制

林向愷 2020年08月11日 07:00:00
李前總統曾指出,「只有深刻瞭解台灣左右問題嚴肅性的人,才能體會凝聚台灣主體意識的力量源自於最基層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央社提供)

李前總統曾指出,「只有深刻瞭解台灣左右問題嚴肅性的人,才能體會凝聚台灣主體意識的力量源自於最基層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央社提供)

李前總統日前以九八高齡辭世,國內外媒體與政治人物認為蔣經國逝世後的關鍵時刻,因為李前總統的堅定意志與決心帶領台灣走過艱辛的民主化路程。台灣人民以民主化終結中國國民黨長期一黨專政,以本土化結束外來少數流亡政權的統治,就是李前總統所說的「台灣人民一直為外來政權所支配,直到我們逐步推動民主化,才使台灣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

 

1990年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1991年國統會通過三階段無時間表的《國統綱領》以推動後續的憲政改革,才有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以及1996年總統直選。當時民進黨也主張改革,朝野雖有對抗衝突,整個民主化過程卻是和平的。最關鍵還是推動民主化過程中,李前總統願意傾聽人民關心民主的聲音,尊重其主體意思,做為推動改革的動力。

 

總統直選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轉捩點,台灣從此擺脫威權政治體制,轉型為民主國家,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台灣首次完成政黨輪替。在朝小野大政治現實下,國會對立嚴重,朝野政黨關係惡化,台灣特有的族群問題就浮出檯面,更進一步演變成統獨的衝突,台灣民主化停滯不前。

 

李前總統卸任後仍然關心如何讓台灣民主化繼續前行,分享主政十二年的經驗。在其所主持的群策會於2003年出版了《台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總目標》一書,書中指出「一個國家的興衰,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那就是:強而有力的領導,明確的國家目標,以及內部的認同與團結。」其中,明確的國家目標是維持現有生活條件與方式的關鍵要素。

 

民主轉型後,台灣並未像其他民主國家面對左右問題:到底經濟戰略上,應重視中下階層與經濟弱勢階層的利益與需要,建構公平正義的社會,抑或放任貧富差距擴大的M型社會?李前總統認為「兩黨都是向有錢有勢者靠攏,不顧勞工、農民及弱勢的右派政黨」,民主制度就喪失調和不同階層利益衝突的機制,所以,台灣仍不是正常民主國家,台灣若要邁向正常民主國家,必須從右派統獨兩黨制走向本土左右兩黨制,人民的民主權利與經濟能力才不會往相反的方向推進,台灣的民主內涵才能向上提升。

 

為充實台灣民主內涵,李前總統在「挑戰2008,邁向正常國會」論壇中進一步指出「只有深刻瞭解台灣左右問題嚴肅性的人,才能體會凝聚台灣主體意識的力量源自於最基層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擺脫右傾資本主義思維,才能扭轉台灣經濟戰略,發展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永續經濟,也唯有如此,人民才有幸福可言,對台灣也才有生命共同體的歸屬感。」

 

全球化下,資金與技術跨國移動的政治障礙幾已移除,一國商品的市場規模大小不再由該國領土疆域所界定,而是決定於商品的競爭力,然而全球化並不因此讓大多數國民,尤其是底層人民,可以自由選擇國家。對可以無障礙跨國移動生產要素的擁有者而言,全球化是機會,而未擁有者(以底層人民為主)則須承受全球化的代價,政府若不解決中低所得的個人與家庭經濟地位持續弱化的問題,底層人民為了要翻身就會想顛覆現有體制,激化階層對立。民主制度一旦無法捍衛底層人民最起碼的公平正義或參與機會的均等,她們對民主制度開始失去信心,進而影響到內部的認同與團結。

 

為喚起台灣人民嚴肅思考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方向,2013年,李前總統完成《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一書,特別闡述台灣人民在全球化虛擬的現實中所遇到的生活問題,台灣正遭遇的危機以及解決之道。關於最基層人民的生活問題的解決,由於政府對於自由市場有太多的迷思,把許多屬於國家的責任丟給市場解決,未來政府應積極保障全球化下人民維持基本生活的權利,恢復人民對市場經濟的信任。

 

李前總統主政十二年期間,「必須站在最前面,也要隨時做出決策,指出方向,如果決策錯誤,就必須承擔所有失敗的風險,壓力可想而知。」他靠著堅定的信仰、強悍的意志、哲學的反省、善用平衡力,以及願景的領導,一步步完成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反對聲浪不小。對此,李前總統曾對我說過「被罵不會死」,唯有如此,才能排除障礙,勇往直前。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前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