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中國經濟情勢而言,要藉由增加民間消費與投資去補足出口衰退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可能性極低。(湯森路透)
在面對美中貿易衝突以及武漢肺炎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了嚴峻的下行壓力。特別是在歐美等主要消費大國的肺炎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的情況下,歐美大國的消費需求也大幅降低,使得過去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亞洲各國廠商也對未來景氣持較悲觀的看法。今年全球經濟會呈現衰退雖已在預期之中,但是,對於過去仰賴龐大出口動能來維持就業與經濟成長的中國而言,若無法減緩出口衰退帶來的就業衝擊,對中共政權的穩定性也會產生不小壓力。
當中國極度倚賴出口帶動的經濟面對美國的貿易與科技管制政策,以及武漢肺炎疫情導致全球需求大減時,中國經濟必然面臨急速的衰退。在面對出口動能消失的情況下,中國國家副總理劉鶴6月18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上則稱「我們仍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但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在7月21日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指出,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亦即,中共目前希望藉由國內循環帶動經濟成長。事實上,內循環即是藉由國內的消費或投資來帶動經濟成長,中國過去所採取的「調結構」即是希望經濟的發展不要過度倚賴出口,但是,對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而言,調結構的工程尚未成功。
維持出口動能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手段之一,當出口動能消失時,政府就必須要倚賴民間消費提高或民間投資增加來做為刺激經濟的手段,當然,若政府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也可以藉由擴大基礎建設投資來帶動經濟成長。就目前中國經濟情勢而言,要藉由增加民間消費與投資去補足出口衰退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可能性極低。這是因為在美中貿易衝突下,多數具有生產力或競爭力的企業早已到其他國家設廠投資,在中國的投資只會降低不會增加。
再者,許多倚賴中國內需市場的廠商雖然不會外移,但中國的消費者也會因為出口下滑而預期就業市場可能出現惡化而不敢消費,進而使得倚賴中國內需市場的廠商也受到傷害。若民間的消費與投資都面臨衰退,則中國政府對於藉由內循環來帶動經濟成長的期待將會落空。
因此,若中國政府希望藉由內循環來驅動經濟成長,其合理的做法應該是解決民間投資與消費信心不足的問題。然而,從港版國安法的通過到香港警方以「勾結外國勢力」為由逮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所引起的國際關注來看,中國政府的作法只是增加香港社會的不安定性與降低投資人的信心。在此情況下,資金外逃壓力只會更大,民間的投資只會愈來愈少,失業問題也會逐步浮現,消費信心將會慢慢消失。若中國政府沒有新的作為,在上述的氛圍下,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將會是惡性循環。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