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中科院在九鵬基地進行艦射型海弓三防空飛彈,裝入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全系統射擊測試,罕見發生「脫靶」測試失敗,中科院找出失敗原因後,打算在年底再安排實彈射擊測試。圖為今年「漢光36號」三軍聯合實彈射擊,空軍防空部射擊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國防部提供)
八月中旬中科院在九鵬基地再次進行艦射型海弓三防空飛彈,裝入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全系統的射擊測試,據了解,經系統將靶機鎖定後海弓三防空飛彈成功發射後,卻在最後階段「脫靶」,並未擊中靶機,這是海弓三罕見發生的「脫靶」測試失敗;初步發現可能是導控系統上出現問題,導致尋標器失效;目前已找出失敗原因,將在年底前再次安排射擊測試,再次驗證海弓三。
據指出,這次海弓三防空飛彈的實彈射擊測試,仍是從陸上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來進行測試,主要作為海上飛彈測試平台的「高雄」號登陸艦,安裝中科院研製的八角型被動式相列雷達、MK41垂直發射系統與戰鬥系統的訊號整合工作還有一些問題,因此這次實彈射擊測試並未在高雄艦上進行,而是選擇以陸上系統來測試。
據指出,這次海弓三的實彈射擊測試是再次的驗測,從飛控、導控等多次的測試,曾發生過系統訊號不穩而喊停等問題,後來一一克服後進入射擊驗測,雖上一次成功將靶機擊落,但這次加入新的測試項目,仍是以實彈射擊靶機,卻發生「脫靶」未擊中,也讓研發小組相當訝異。
據了解,海弓三防空飛彈是目前中科院研發最順利的飛彈,除了科研人員技術銜接傳承從未間斷過,加上預算經費充裕,以及飛彈彈體空間,作任何模組與系統的修正,並不會受空間的限制而進度緩慢;相較之下,天劍計劃室的海劍二研發小組,除了在10年前中科院大裁員時,幾乎都離開,使得後續精進的研發工作,要重新來過,加上天劍二型飛彈體積比天弓飛彈要小很多,例如製作出或找到可放入天劍二型飛彈內的尋標器或各項導控系統的零組件,除了各國的管制外,找到符合性能需求並可以修改的組件,是相當有難度,因此海劍二防空飛彈的研發進度不如預期,是中科院高層可以接受的事實。
據指出,經檢視各項記錄的數據,這次海弓三「脫靶」未擊中靶機的原因,居然與年初海劍二實彈射擊失敗大致一樣,就是飛彈已進入由飛彈雷達鎖定靶機的階段,在接近靶機感應引爆或直接撞擊引爆飛彈內火藥來擊毀靶機,但是接近並未撞擊或感應引爆,而是從靶機附近飛過而脫靶。經檢視導控系統與尋標器等各項數據,可能是導控系統造成尋標器失效,而造成這次的射擊驗測失敗。
雖然當天上午海弓三防空飛彈實彈射擊測試失敗,但是在下午所進行的萬劍彈的低空測試則是相當成功,據了解,空軍IDF戰機掛載萬劍彈進行低空射擊驗測,除首次發生一些小問題,經修正後的多次實彈射擊驗測,每次都完成射程200公里的可靠度與精準度作戰測評,而且每次都是從量產的萬劍彈中抽籤選出來測試,這也代表量產萬劍彈已完全符合空軍作戰需求。雖然萬劍彈增程型量產計劃因預算排擠延到2022年才會啟動,但中科院對萬劍彈的作戰能力已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