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偉棠專欄:今敏離去十年後 我們都有一間「未麻的部屋」

廖偉棠 2020年08月26日 07:00:00
今敏的成名作《未麻的部屋》在他逝世十週年的今天看來,又有另一番滋味。(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今敏的成名作《未麻的部屋》在他逝世十週年的今天看來,又有另一番滋味。(合成照片/維基百科)

2010年8月24日,今敏因為胰腺癌去世,年僅46歲。十年之後,我們得以在台灣重溫他所有超越時代十年以上的作品。

 

疫情的延宕,讓電影業幾乎癱瘓,但卻造福老片影迷——因為缺乏新片,很多舊日經典紛紛推出修復版本再度上映。今敏的成名作《未麻的部屋》(港台譯:《藍色恐懼》)也躋列其中,這部1997年的燒腦傑作,在今敏逝世十週年的今天看來有另一番滋味,對偶像文化的反思固然是重點,但「虛擬人格」的存在與分裂,經過二十多年的科技變遷獲得了更複雜的面貌。

 

 

其實,今天觀看/窺看這部電影的觀眾,每個人都有一間「未麻的部屋」。此話怎說?《未麻的部屋》此名來自電影裡,偶像歌手未麻的粉絲專頁名稱,這個粉絲專頁以未麻的虛擬口吻寫日記,其詳細和深入讓瀏覽網頁的未麻本人也吃一驚。恐怖的是,當未麻選擇從偶像歌手轉型演員之後,虛擬日記開始抗拒現實去塑造一個依然存留在偶像歌手時期不能自拔的未麻。這個形象以及背後的創造者,直接通過虛擬的「心聲」控制一個瘋狂的歌迷Me-Mania,去鏟除「協助」末麻轉型的編劇、攝影師,乃至意圖鏟除現實的未麻本人。

 

後來的真相大家都知道,雖然對未麻本人的精神分裂有不同的理解,但影片解讀者起碼都認同「未麻的部屋」的創辦者是她那個不願意面對偶像歌手的長大的經紀人:留美。從今天的目光看來,留美不但是深度精神分裂者(她背地裡把自己當成偶像歌手未麻),她還是連接兩個娛樂時代的象徵——她自己是過氣偶像歌手,從八十年代的偶像泡沫中走來,同時她又比年輕的未麻更早學會互聯網知識,創建粉絲專頁以達到以虛擬代替真實的目的,後者通向未來。

 

估計連今敏本人也沒想到,粉絲專頁、個人虛擬社交帳號,這些在今天已經是人人皆可擁有的「部屋」——一個自己完全主宰的小天堂。就像留美把自己房間佈置成未麻的房間一樣,我們都可以經營自己的網絡上的「自己」,一個完美且帶點精神分裂的自己,去打造你願意呈現給廣大陌生的瀏覽者所得的形象。

 

你有沒有試過,當你進行現實生活的時候,同時構想如何拍一張美顏照片和擬一段有腔調的文字在微信、微博、臉書、IG上去「同步生活」?而這「同步生活」注定是平行宇宙,必然有對現實的偏離和美化。這個時候,你已經成為意圖殺死未麻的留美了——而且你的藉口和留美一樣,你們都是為了捍衛那個「更好的」未麻而判定「被現實玷污」的未麻為假。

 

1997年的《未麻的部屋》里,未麻買回家學習上網的電腦,還是運行3.5磁片的老笨蘋果台式機,可是已經能夠完美虛擬一個人格來對現實的人進行僭越和抹殺。最令人難過的,不是瘋狂粉絲Me-Mania的追殺,而是未麻本人也漸漸被留美控制的網頁洗腦,相信真的存在另一個依然抗拒成為演員的自己,真的存在一個去購買行凶用的衣服並被拍攝了購物照的自己,甚至發生幻覺在自己的衣櫃里找到兇手的血衣。

 

幸好今敏心存善意,留下了一些細節去支持那個不甘心被否定的未麻。幻覺里衣櫃里的血衣購物袋和另一個網頁上購物照(應該是留美拍攝的舊照片)里的購物袋,LOGO有兩個圓點的差異;電影里未麻多次從夢中夢「醒來」的場景,牆上的日曆也有細微的變化,這些都是導演留給旁觀者分辨虛擬與真實的參照物。只不過,在電影以外,我們就像Me-Mania和留美一樣,多少有點一廂情願地否定這種參照物的存在了。

 

1997年《未麻的部屋》里未麻在戲中戲《雙重束縛》里,反復念叨的台詞「你是誰?」今天我們也有面對手機、電腦螢幕裡的另一個自己問過嗎?還是隨著虛擬世界的完滿、技術手段的高速發展,我們已經心甘情願放棄這個問題?

 

今敏讓未麻最終戰勝了留美試圖借以抹殺她的幻象,說出:「我是真的未麻。」這未嘗不是今敏面對自己憑借藝術家敏感對未來的憂慮而決定的立場,相對於其同時代傑作《攻殼機動隊》裡押井守導演的決絕擁抱虛擬世界、憑虛擬世界進行現實革命的企圖,這兩人到底哪一個更樂觀或者更悲觀?也許只有中間的大友克洋的現實主義態度更有參考意義。但無論如何,我們的第一步必須是先走出「未麻的部屋」,感謝主,今敏早已走出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