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酈英傑的金門行是明確的政治表態

主筆室 2020年08月26日 07:02:00
酈英傑在兩位美國軍官孟登道中校和法蘭克‧林恩中校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表彰他們於1954年金門93砲戰中與台灣同袍「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圖片摘自美國在臺協會臉書)

酈英傑在兩位美國軍官孟登道中校和法蘭克‧林恩中校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表彰他們於1954年金門93砲戰中與台灣同袍「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圖片摘自美國在臺協會臉書)

就在馬英九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的隔一天,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隨同蔡英文飛到了金門,參與紀念1958年823戰役62周年活動,共同為當年在戰役中犧牲殉職的國軍將士致敬。AIT的臉書發出這項活動訊息,還特別寫道:酈英傑在兩位美國軍官孟登道中校和法蘭克‧林恩中校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這兩位美國軍官於1954年金門93砲戰中與台灣同袍「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猛烈砲火攻擊中英勇殉職。

 

美國大使主動參與台灣的軍人公祭活動,當然有反駁馬英九的「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說法之意。而回望62年前台美雙方共同投入的823戰役的時空背景,對於解讀台灣目前的處境,其實更饒具意義。

 

所謂的八二三砲戰,係指1958年到1979年,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大陸東南沿岸與島嶼的一系列戰役總稱;在這場戰役裡,台灣、美國及中國各有角色,也各有盤算。金門、馬祖並非當初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的領土,在地理位置上,這場砲戰更像是是中國內戰的遺緒;當時的總統蔣介石之所以主張堅守金馬兩地,與其說是保衛台灣基地的前線,更多其實是要伺機反攻大陸。蔣介石想透過堅守金馬,引誘毛澤東擴大戰事,再伺機將美國拖下水,讓美軍與共軍直接開戰,以達成他反攻大陸的目的。

 

美國當然清楚蔣介石的盤算,所以對於該否介入這場台海第二次危機相當猶豫,用各種預防性的聲明與外交手段,警告壓抑兩岸雙方不能無限制地升高衝突。例如,當時的國務卿杜勒斯發表的「新港聲明」,認為中共進攻金、馬,即為進攻台、澎的前奏,可能導致美國總統動用美軍協防,就是為了警告共產黨;但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與杜勒斯也都曾公開表示,中華民國將眾多部隊布防在金門並不是好辦法,建議撤軍。儘管蔣介石堅拒從金馬撤退,但在美方的威脅利誘下,台美雙方最後的聯合公報裡,還是出現「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徑」的字眼,蔣介石幾乎等同放棄以武力完成他的「復國大業」。

 

美國從未承諾為國府防禦金馬外島,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沒有任何協防金馬的文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砲戰正酣,金門亟需軍需補給之際,美國第七艦隊只透過運輸艦隊將相關的武器軍備護送到金門三海里的地方,再由登陸艇航向金門,讓國軍在砲火中搶灘上陸。美國刻意維持某個程度的戰略模糊,始終不直接介入台海雙方的砲戰。

 

至於中國對對於這場砲戰的態度更為奧妙,毛澤東的私人醫師李志綏在他的回憶錄裡指出,毛澤東不但不想進攻台灣,連金門、馬祖都不想以武力攻佔;毛澤東說:「金門和馬祖是我們和台灣連結起來的兩個點,沒有這兩個點,台灣可就同我們沒有聯繫的。一個人不都是有兩隻手嗎?金門、馬祖就是我們的兩隻手,用來拉住台灣,不讓它跑掉。這兩個小島,又是個指揮棒,你看怪不怪,可以用它指揮赫魯曉夫(蘇聯最高領導人)與艾森豪團團轉。」此番說法,反而意味著台海問題於共產黨,其實有極強烈的工具性本質。

 

八二三砲戰是台灣人不分本省、外省、先來、後到,共同成功抵禦共產黨入侵的一場關鍵戰役,這當然就是蔡英文連續兩年前往致祭,希望能團結所有台灣人的用心。不過一如學者汪浩在他《借殼上市》的新書中寫道:「此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隔海分治。蔣介石雖然不放棄『反攻復國』的口號,內心卻清楚意識到這徒有虛名,而毛澤東兩次發動台海危機卻不敢真正攻下金馬,才是『兩個中國』長期並存的根本原因。」一個 153 平方公里的小島,竟在冷戰時期成為美中台三方的施力槓桿,所謂的台海問題,怎麼可能只是一個民族大義、兩岸內戰的延續?

 

八二三砲戰的經驗告訴台灣人,當中共越想以武力取得台灣並付諸行動,或越與美國交惡之際,支持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呼聲就會越強。因為一個獨立的台灣,更是美國、日本,乃至於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美國大使搭乘台灣的空軍一號前赴金門,要台灣人一起回憶那段「一同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子,絶非隨性之舉,而是一場明確的政治表態,是刻意釋放給共產黨及台灣人的政治訊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