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會議落幕後,北京發言一改對美鷹派基調,外界研判「高層」在會議中議決修正對美路線的徵兆。(湯森路透)
一直以來叫囂反美的中共官媒《環球時報》,8月17日在社論中一改對美不惜一戰的鷹派基調,發表「不打第一槍」等言論;時值中共領導人密集公開活動,宣示北戴河會議落幕的時機,外界研判「高層」在會議中議決修正對美路線的徵兆。
除了媒體宣傳,低至外交部發言系統,高至中共外交高層楊潔篪、王毅、樂玉成等人相繼公開呼籲中美展開對話,態度驟變的原因引發外界好奇,除了推論習近平在黨內及美國雙重壓力下「求和」之外,北京也有說法認為,中共至今仍期待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選,因此不排除「以拖待變」,改打持久戰的可能性。
對照去年香港情勢惡化,以及今年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的中美關係,今年7月底至8月中旬被視為中共對美態度轉變的轉捩點。旗幟最為鮮明的《環球時報》在7月之前仍然叫囂不惜一戰,卻在8月17日的社論中呼籲解放軍、美軍及台軍「應遵守不開第一槍」原則,並通過官方渠道將這一態度彼此告知,「有效降低擦槍走火的風險」,讓外界見識到中共官媒「轉彎」的功力。
北京人士指出,以中共宣傳系統的決策結構來看,無論是過去「增加核彈對付美國」引戰言論,或是8月中旬的「不開第一槍」說法,都必須有「上面」點頭才能發表;而「上面」的態度,早在《環球時報》接獲新的宣傳指令前,就明確地交由外交系統高層直接執行。
自8月起,中共外交國務委員楊潔篪、外長王毅、副外長樂玉成、駐美大使崔天凱等人,陸續藉由出訪、接受媒體採訪、投書媒體等方式,連續表態呼籲中美展開對話。8月5日,王毅接受新華社專訪稱,「中方可隨時重啟對話、什麼問題都能談」,被認為釋出示好訊號。
緊接著在8月7日,楊潔篪在新華網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美關係的重要性,重申合作為兩國人民和世界帶來的巨大利益和貢獻,並將當前的中美衝突定義為「美國一小撮政客」出於一己私利將中美關係推到危險境地,明顯縮小打擊面。
8月17日之後,兩名副外長樂玉成和鄭澤光接棒上陣,先後就中美關係表態,強調要維護和穩定兩國關係,確保其「不失控、不脫軌」;樂玉成更強調兩國「要保持定力,不被各種極端勢力所左右,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的正確方向。」
一系列「轉軟」言論顯示中共高層就中美關係的定調做出新的決定,不少關注北京政壇動向的人士研判,北戴河期間習近平的強硬路線應是受到大老質疑甚至攻擊,習近平在壓力下不得不暫時「示弱」。
然而也有北京人士認為,對美言論的改變,不必然表示中共有意對美求和;以王毅的專訪為例,便提到中方「做好中美關係爬坡過坎、經歷風雨的準備」,被認為有意改打持久戰的暗示相當明顯。
此外,中方雖然在中美整體情勢放低姿態,卻依然維持對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的猛烈攻擊火力,顯然龐佩奧及美國行政部門不但不是求和對象,更不被視為持久戰對手。對照中共內部消息,北京仍然看好甚至希望拜登勝出,也因此有部分人士研判北京有意拖過總統大選,待拜登上台後情勢有所扭轉。
尤其之前拜登投入大選時,中宣部下令媒體不得渲染拜登家族與中國關係,近來中國網民又發現網路言論的調控出現微妙差異,談論川普的文章大量被屏蔽,但談論拜登的文章卻安然無事;是否表示中共在美國大選中選邊,目前的對美表態僅為過渡作法,仍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