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陷阱】AI竟成民主未爆彈! 顛倒世界真實上演

自動化工業革命下,中產階級將被消失?(湯森路透)

自動化工業革命下,中產階級將被消失?(湯森路透)

編按:隨著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發展,你我都將面對跟不上時代的可能。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趨勢下,中產階級或將「被迫消失」,但沒想到這也與民主政體的存在相關。為求不讓自己成為牛津大學預測的夕陽行業一員,《技術陷阱》所揭示的現況與困境,或許將是當代人得勇於面對的難題。

 

當社會結構出現裂痕,中產階級開始萎縮,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會發生什麼事?

 

歷史上,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更容易走向寡頭政治與民粹革命。許多政治學家指出,廣大的中產階級是民主政體能穩定的基本支柱。極端不平等的長期存在,便解釋了為什麼自由民主制並未早點來臨。在前工業社會,地主菁英階級根本沒興趣讓其他人也擁有選舉權,窮人最關切的事則是不要餓死。

 

美國政治歷史學家摩爾(Barrington Moore)的經典著作《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就一針見血指出:

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民主。(no bourgeoisie, no democracy)

 

長期以來,社會科學家就注意到經濟發展與民主之間有密切的關聯,但究竟是什麼力量促成那樣的關係,答案很難說。不過,有一派可信的解釋是工業化帶來新興社會團體,新團體握有財富後,開始要求更多政治力量。

 

只有白人勞工沒被川普氣死

 

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中,明確點出了工業革命如何改變社會的本質,挑戰舊有的權威秩序。民主興起的確與偏好平等的價值觀普及有關,但相關概念並不是憑空出現。工業革命帶來的深遠改變不僅產生了持久的經濟成長,還大幅改變社會的組成,創造與動員了新興團體——尤其是中產階級與工廠勞動階級。福山的自由民主制度之路,自此始於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福山寫道:

關鍵在於,社會上有一個特定的社會團體最強烈渴望民主:中產階級

 

數百萬無技術國民心心念念的議題不再被民選官員關切,他們的政治利益被輕忽,甚至被無視。無技術者的經濟機會正在消失,政治上也沒人回應他們所關切的事,於是民粹主義與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開始壯大。

 

在2016年的總統選戰,川普(Donald Trump)幾乎惹惱了所有你想得到的族群,只有一個例外:白人勞動階級。有一派的主張認為,該年的總統選舉結果並不是經濟困頓帶來的結果,而是源自美國白人替自己未來身為宰制團體的地位焦慮。如同政治學家穆茨(Diana C. Mutz)所言:

與經濟不景氣相比,群體感受到的威脅感在許多方面是更難應付的對手,因為那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實際發生過的事件或災難。

 

然而,這樣的解釋忽視了美國白人認為他們與他們的身分認同受到威脅,是因為勞動市場上的機會消失。勞動階級永遠不會只是一種經濟分類而已——還是一種文化現象。

 

美好中產階級將成為過去式

 

全球化已經占據政治辯論的中央舞台。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桑德斯(Bernie Sanders)與川普都猛烈抨擊貿易協定,並將之定為競選主軸。

 

川普獲勝的部分原因是貿易對部分的勞動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也難怪川普競選時承諾將重新協商貿易協定。川普宣稱貿易協定犧牲了美國勞工,圖利其他國家,吸引感到自己是全球化輸家的選民。川普的確以極端的方式攻擊貿易,不過許多體力勞動者及其家人無疑強烈感受到低成本競爭帶來的苦果——尤其是中國進入WTO後。

 

全球化並未讓所有人統統受惠,但自動化也沒有。如同經濟學家羅德里克(Dani Rodrik)所述:

全球化幾乎算不上唯一破壞原有社會契約的衝擊。從各方面來看,在去工業化、空間不平等(spatial inequality)、收入不平等方面,自動化與新數位科技就數量而言帶來的影響更大。

 

歷史告訴我們,長期來看,若要提升生活水準,省力技術與生產力的提升是先決條件。工業革命之前的歲月成長緩慢的原因,正是因為世人在抵抗讓勞動力的技能過時的技術。然而重點在於沒有任何事能保證,技術永遠都會毫不受阻地前進。自動化非常有可能成為政治的攻擊目標。

 

20世紀是人類史上非常不一樣的時期,因為機器鮮少碰到阻力。雖然政黨經常會在一段時間後試圖代表特定團體的利益,選民的組成會轉變;有新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浮現時,政治目標也會跟著變。接下來我們會看見人工智慧與自動駕駛崛起,高比率的非貿易工作如今有可能被自動化取代。歐巴馬總統卸任時指出:

下一波經濟失調將不會來自海外,自動化永不停歇的腳步將使大量的美好中產階級工作成為過去式。

 

今日的美國怎樣叫窮?

 

中產階級會興起,主要是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自19世紀中葉一直到電腦年代,技術變革讓勞工以穩定成長的比率加入中產階級。從這個角度來看,電腦革命不是機械化世紀的延伸,而是正好相反。在20世紀這段期間,辦公室與工廠機器普及後創造出來的工作被自動化帶走。美國經濟的重整並未對中產階級有利。我們應該慶幸盧德主義者並未成功阻止工業革命。自動化的年代和工業革命一樣,帶來了眾多的好處,消費者尤其受惠。然而,事情也再次跟工業革命一樣,從最根本的地方重組了經濟與社會結構——勞動市場上的大批民眾是受害者。

 

2011年,美國傳統經濟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表了一篇引發熱議的報告,標題是〈空調、有線電視、Xbox一應俱全:在今日的美國怎樣叫窮?〉。

 

今日很多低收入戶買得起的東西,在文藝復興時期就連君主都享受不到,這的確證明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物質進步出現了大飛躍。如同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言,資本主義的成就,不在於提供君主更多雙絲襪,而在於「藉由穩定減少需要費的力氣,讓工廠女工也負擔得起。」通膨的成長速度快過部分勞工的工資上揚速度,許多家戶不算窮人,但他們曾一度是寬裕的中產階級,如今捉襟見肘,原因之一正是許多消費者產品變便宜,但成本之所以下降,靠的是自動化與生產移至海外。

 

許多美國人同時是消費者與生產者,在勞工替代技術型的變遷年代,東西變便宜的另一面,就是大量的勞動力在勞動市場陷入窘境。即便我們假設,就跟19世紀晚期的機械化工廠一樣,自動化的重分配效應將在長期帶來了平均的結果,技術變遷最終使所有人都受益;然而對某些民眾來說,短期就等同他們的一輩子

 

作者簡介

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新經濟思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未來工作學程」主持人;同時擔任二十國集團(G20)、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歐盟、聯合國,以及數間《財星》五百大企業顧問。於2016年名列瑞典商業雜誌《商業週刊》「最具影響力年輕意見領袖」第二名。曾發表論文〈就業的未來︰哪些工作最容易被電腦化?〉,文中預估美國將有47%的工作面臨自動化風險,至今仍被視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學術引用超過四千次,並有超過百家媒體引述其內容,其中包括《經濟學人》、《外交》雜誌、《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重量級國際媒體。著述散見《金融時報》、《科學人》、《華爾街日報》專欄,專題書寫人工智慧的經濟學、技術史與工作的未來。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教練》、《四騎士主宰的未來》、《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本文節錄自《技術陷阱:從工業革命到AI時代,技術創新下的資本、勞動力與權力》第十一章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