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SOS】颱風太少衰到「它」! 全台海域驚見大規模珊瑚白化

上報快訊 /黃予萱 2020年09月13日 10:00:00
台灣曾有「珊瑚王國」美譽,台灣的珊瑚礁群落位於墾丁、綠島及蘭嶼周遭的海域;然而,2020年8月,墾丁多處潛點皆發現大量珊瑚白化現象。(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台灣曾有「珊瑚王國」美譽,台灣的珊瑚礁群落位於墾丁、綠島及蘭嶼周遭的海域;然而,2020年8月,墾丁多處潛點皆發現大量珊瑚白化現象。(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夏日溫度也屢創新高,全台灣海域,如東北角、墾丁、小琉球與澎湖、綠島等,皆開始出現大範圍珊瑚白化的情況;而今年颱風若如預期一樣偏少的話,珊瑚白化的情況將會更加嚴峻。

 

珊瑚是一種由多個珊瑚蟲單體組成的動物,牠們大部份都是透明的,那些肉眼可見的繽紛色彩,是來自以提供光合作用養分,與珊瑚蟲互利共生的蟲黃藻。

 

 

珊瑚撐起「海中熱帶雨林」

 

珊瑚對海洋生態系而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珊瑚長年累積成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避風港,牠們在其中繁殖、覓食、避敵、生活著,令珊瑚礁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甚至可以多達1500個魚種,故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避風港,形成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珊瑚白化是「最後求救」

 

雖然珊瑚對於生長環境相當敏感,但若是環境條件良好,牠的壽命很長,甚至可達數千歲;因此珊瑚群體的死亡,通常是來自生存環境的壓力或其他生物的破壞。

 

海水的溫度、酸鹼值到混濁度,都是影響珊瑚和蟲黃藻之間共生關係的因素;適合珊瑚生長的水溫範圍是20至28℃,若水溫低於18℃或高於30℃,共生的蟲黃藻會逐漸離開珊瑚體內,少了顏色後,只剩下透明的珊瑚蟲與骨骼,也就是「珊瑚白化」現象。

 

蟲黃藻離開後帶來的「珊瑚白化」現象,並不會造成珊瑚馬上死亡,雖然非常脆弱,但若是環境變好,白化的珊瑚也有重新接收蟲黃藻、漸漸復原的可能,然而若環境持續險峻,珊瑚便會日趨衰弱,直至死亡。因此,珊瑚白化可說是珊瑚最後的求教警訊。

 

海水溫度的短期變化並不會造成白化現象,大量珊瑚白化的主因通常是因為海水持續異常的增溫,而現在持續不斷的高溫也加重了珊瑚的生存壓力;專家指出,以夏天來講,白化現象若超過一周,珊瑚就難逃死亡命運。

 

珊瑚白化的原因主要有二:暖化及人為汙染。近幾年,氣候變遷劇烈,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上升,環境逐漸不利於珊瑚生存。而溫室效應也造成「海洋酸化」,減弱了珊瑚對主要造礁成分─碳酸鈣的吸收;珊瑚面對侵蝕的抵抗力一旦降低,白化後即便要復原,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另外,環境暖化也使珊瑚出現物種篩選的現象,導致珊瑚群聚傾向以熱適應力或是耐受力強的物種為主,這將大幅降低珊瑚礁生物多樣性。

 

若水溫低於18℃或高於30℃,共生的蟲黃藻會逐漸離開珊瑚體內,少了顏色後,只剩下透明的珊瑚蟲與骨骼,也就是「珊瑚白化」現象。(取自綠色和平官網)

 

 

台灣素有「珊瑚王國」美譽​

 

台灣過去曾有「珊瑚王國」的美譽,台灣的珊瑚礁群落位於墾丁、綠島及蘭嶼周遭的海域,雖然規模不到全世界珊瑚礁的千分之一,卻擁有全球約3分之1的珊瑚礁物種。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太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珊瑚礁觀測系統,是以衛星監測海水表面溫度,並標示水溫較高、可能導致珊瑚白化的海域。

 

NOAA的警告分為三個等級,警示代表可能發生白化;警報等級1意為可能發生明顯的珊瑚白化事件;警報等級2則代表,可能有嚴重的珊瑚白化狀況,同時可能導致珊瑚大量死亡。

 

NOAA的珊瑚礁觀測系統,已把台灣南部等地區海域的珊瑚白化警報,提升至等級2,表示已達到嚴重珊瑚白化的標準,恐導致大量珊瑚的死亡。

 

2020年8月,墾丁多處潛點皆發現大量珊瑚白化現象;台灣今年由於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生成颱風的數量較少,失去了讓海洋冷卻的機制,連帶陸地、海水的溫度一同升高,台灣周遭的海域,包括南海的東沙環礁、太平島等都已出現高達30℃的水溫紀錄。

 

 

珊瑚白化衝擊海洋經濟

 

此外,人類發展活動所造成的陸地、海洋汙染也成為珊瑚沉重的壓力來源之一包括:農業殺蟲劑順著河流入海、工業與家庭廢水的排放,甚至夏日出遊時民眾使用的防曬用品等,都將扼殺珊瑚生態系的平衡、降低蟲黃藻作用的能力,進而減緩珊瑚的生長。

 

其實,珊瑚的生長速度相當緩慢,每年1公分左右,因此浮潛時隨處可見的珊瑚礁,是經過數十年、數百年的漫長生長所形成,若是因環境變化造成珊瑚的衰弱、死亡,不僅是對珊瑚無可逆轉的破壞,也是海洋生態系的重大打擊。

 

健康的珊瑚礁除了能涵養多樣化的海洋生物,也支應人類的需求,不僅能保護海岸線免受海洋侵蝕,也年復一年帶來的相當高昂的旅遊收益以及人類的食物來源。因此,珊瑚白化以至珊瑚礁生態系的衰敗與破壞,勢必同時影響觀光、漁業等與珊瑚礁依存的相關產業生計

 

珊瑚白化使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恐影響漁業生計。圖僅為示意。(取自漁業署臉書)

 

 

狂擦防曬乳間接扼殺珊瑚

 

綠色和平指出,多數防曬用品中含有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化學物質,會嚴重干擾珊瑚的繁殖與生長周期,亦會影響蟲黃藻和珊瑚的關係,導致珊瑚白化,這些成分在人類進行海上活動,甚至洗澡、洗臉時,都會隨著海水、污水系統排放,流入海中而被珊瑚吸收。

 

「海巡署長室」粉絲專頁日前也發文指出,每年約有4000至6000噸的防曬乳,從海邊戲水的民眾身上流進海水之中,然而,從海邊流入海洋的防曬乳僅僅占了30%,其餘的70%都是來自陸地上的日常使用。

 

「海巡署長室」呼籲,台灣是海島國家,為了保護海域裡的珍貴美麗的珊瑚,希望民眾盡可能選用「海洋友善」的防曬用品,或是以袖套、防曬傘或潛水衣等物理防曬,儘可能的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台灣山屋也有米其林美食)

 

 

【熱門點閱】
●大貓熊圓仔的阿嬤「雷雷」9日癲癇發作 31歲救治無效死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