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品學兼優」的德國遇上開放性申論題

高棠 2020年09月12日 07:00:00
德國外交部罕有發布印太地區政策準則。(德國外交部)

德國外交部罕有發布印太地區政策準則。(德國外交部)

9月1日,德國突然發布名為《德國-歐洲-亞洲:共塑21世紀,印太地區準則》(Leitlinien zum Indo-Pazifik)的72頁報告,是繼2019年5月法國公布印太戰略以來,歐洲第二個推出相關戰略的國家,也是德國首次發佈印太戰略,被視為德國在印太地區政策的大轉彎。

 

本次報告內容包含德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利益、加強多邊主義、應對氣候與環境保護、加強公平與自由貿易、網路議題與教育科學領域。

 

這一轉變,使原本屬於「蜜月期」的德中關係正式宣告結束,造成如此大的外交政策轉變,筆者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

 

歐洲社會之核心價值為「契約精神」與「人權保障」,香港國安法事件不但破壞具國際法效力的《中英聯合聲明》中的一國兩制,並且以非人道手段對付新疆維吾爾人,令德國社會聯想到納粹歷史。

 

身為歐盟領袖,也是本次輪值的歐盟主席,德國有必要捍衛成員國的利益,以呼應德國長期以來呼籲的「團結的歐盟」。因此王毅此番公然「斥責」捷克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訪台一事,使德國必須挺身而出。又加上德國對於捷克有「歷史包袱」,更必須強硬表態。

 

長期以來,德中兩國於商業關係上非常緊密,德國汽車工業與製造業需要靠中國龐大內需做支撐。然而,中國內部國營企業的大量補貼卻也造成德國企業在中國競爭的困難。中國的商業開放與否,是德國重大利益之所在。

 

德國發布新印太戰略固然為其外交上的重大轉變,然而亦有以下觀察重點:

 

一、德國強調「多邊主義」,亦即不論是美國或是中國所推行的「單邊主義」或「類似多邊但其實是單邊的主義」都非德國,甚至是整個歐盟所偏好的。尤其在川普上台後,對於外交的反復無常徹底破壞長久以來美國與歐盟間的信任關係,且不斷強調「美國優先」的川普,更進一步激發歐洲各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萌芽,迫使歐洲各國不得不對於國內的政治生態轉變進行回應。並且在此脈絡下,為團結歐盟一體性,德國也只能不斷強調歐盟要「走自己的路」。

 

二、對於德國而言,除了商業利益以外,環境保護也是保持與中國友好的原因之一,此論點已被德國反覆陳述多次。因此如何「保持平衡」並「優雅的不撕破臉」,成為德國左顧右盼的心病。

 

三、德國嚴格來說並沒有所謂的「海軍」,先前幾次德國都是派觀察員搭乘「法國軍艦」赴南海,而其他軍事力量則因二戰因素與德國自我限制下與其經濟影響力極不相稱。因此,德國如何有效執行與維護新印太戰略,成為隱憂之一。

 

綜上所述,對德國而言,對內面臨一個可能分裂的歐盟,對外則要面對美中兩位重量級拳手的互毆。在國際關係又走向實力原則與現實主義當道下,德國似乎無法再以過去協商的手段維護德國的利益。

 

對德國而言,對內面臨一個可能分裂的歐盟,對外則要面對美中兩位重量級拳手的互毆。(資料照片/美聯社)

 

而美國的「美國優先論」與中國的「新極權主義」更挑戰的德國極力維護的「多邊主義」。德國就像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突然面臨開放性的申論題,完全不能靠考前總複習就能應付。這位「好學生」是否能適應,抑或是失去歷史機遇,則留待後續觀察。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過於猶豫不決或莫名包袱太重的國家,往往在歷史時刻首先蒙難。

 

※作者為法律人/廣告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