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爆趨勢】最難以令人接受的轉變 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

流行病第二個原則屬於相當另類的觀點:小動作也能造成大轉變。(pixabay)

流行病第二個原則屬於相當另類的觀點:小動作也能造成大轉變。(pixabay)

世間萬物都有傳染性

 

跟著流行趨勢走的世界,和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截然不同。現在讓我們想想傳染這個概念。如果我說了「傳染」這兩個字,會讓你聯想到感冒、病毒,甚至更危險的HIV愛滋病毒或伊波拉病毒,這代表我們都了解傳染在生物學所代表的意義。又如果世上存有一種犯罪流行病或時尚流行病,那麼所有事物可能都像病毒一樣會傳染。

 

例如,你是否想過打呵欠這個動作?打呵欠這個動作傳染力極強,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你在前兩句看到「打呵欠」這三個字,在本句又看到一次,許多人可能會在幾分鐘內真的打起呵欠。我寫到這段的時候,也打了兩次呵欠。而且如果你在公開場合閱讀本書,並打了呵欠,恐怕許多看到你打呵欠的人,也會跟著打呵欠;然後看到這些人打呵欠的人,也會打呵欠,接下來變成一傳十,十傳百,打呵欠的人群不斷向外擴散。

 

儘管是微小的動作,仍可以在群眾間傳染與擴散。(pixabay)

 

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打呵欠極具傳染性。我只不過寫下「打呵欠」三個字,就能讓部分讀者打呵欠。看到你打呵欠而跟著打呵欠的人,是被你打呵欠的模樣所傳染,算是二手傳染。甚至聽到你打呵欠的人,也會跟著打呵欠,因為打呵欠也可以透過聽覺傳染,所以如果你播放別人打呵欠的錄音帶給盲人聽,他們也會打呵欠。最後,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時會打呵欠,潛意識是否在說,你可能有點厭煩了呢?(我懷疑部分讀者確實是如此!)換句話說,打呵欠也可以透過情緒來傳染。我寫下「打呵欠」這三個字,就能讓你的情緒受到感染。感冒病毒有這種能耐嗎?因此,我們如果要辨識及診斷流行病的移轉,就必須記住,世間萬物都潛藏有傳染性。

 

流行病第二個原則屬於相當另類的觀點:小動作也能造成大轉變。身為人類的我們,以高度社會化的方式對待因果關係。如果我們想傳達強烈的情緒、想說服某人我們愛他,就得用熱情、直接的方式說話。如果我們想告訴某人一則不幸的消息,會降低音調,而且字斟句酌。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種什麼因必然會得什麼果,強度及廣度都能相符。

 

試試以下這個謎題:請你對折一張紙,然後再對折一次,然後再對折一次,最後總共對折五十次。你認為最後折好的紙團會有多高?

 

大部分人會在心中試著折這張紙,然後說出答案,有人會猜可能像電話號碼簿一樣厚,膽子大一點的人可能會說像冰箱一樣高。但正確答案是:這個紙團的長度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如果你再對折一次,這個紙團的長度就相當於地球到太陽來回的距離,這在數學上稱為「等比級數」。

 

流行病就是另外一種等比級數:病毒透過一群人向外傳染,受到感染的人口呈現等比級數增加,經過五十次傳染後,就能從一張紙的厚度,增加為地球到太陽的長度。人類不太能夠接受這種等比級數的關係,因為因果之間差距太大,明顯不成比例。但是為了認識流行病的力量,我們得拋棄這種因果之間必須對等的觀念。我們得有心理準備,有時候小動作可能會造成大轉變,有時候這些轉變更會在一夕之間發生。

 

「引爆點」這個觀念的核心就是,轉變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甚至可能是所有人最難接受的一種轉變。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七○年代,用來形容美國白人紛紛搬入東北部城市市郊的現象。社會學者發現,非裔美國人遷入某社區的比率達到二○%後,原有的白人幾乎會立刻搬出這個社區。所謂的「引爆點」就是:數量已達關鍵水準,跨越門檻,達到沸點。

 

紐約市暴力犯罪案件在九○年代初出現一個引爆點,Hush Puppies 重出江湖也有一個引爆點,其他新科技出現同樣有引爆點。夏普公司早在一九八四年推出第一部低價傳真機,第一年在美國賣出約八萬部。接下來三年,業務只是穩定成長,到了一九八七年,美國擁有傳真機的人達到一定數量,這對其他有意添購傳真機的人來說是一大誘因。因此,一九八七年是傳真機的引爆點,當年共賣出一百萬部傳真機。到了一九八九年,又有兩百萬部傳真機加入傳輸資料行列。行動電話也是這種模式,整個九○年代,行動電話的體積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便宜, 服務也越來越好,一九九八年相關技術更達到引爆點,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行動電話。

 

所有流行病都有引爆點。人口統計局所謂的「上流階層」包括專業人士、經理人、教師等,伊利諾大學社會學者克萊恩(Jonathan Crane)研究過社區內這些上流階層的人數對同一社區青少年的影響。他發現,上流階層勞工占社區總人口的比率在四○%到五%的社區,懷孕率及子女退學率大致相當。不過,一旦專業人士的比率跌破五%,問題就大了。

 

以黑人學童為例,上流階層的比率如果從五.六%降為三.四%,雖然只下降二.二個百分點,但是退學率竟然暴增一倍以上。上流階層的比率如果維持在五%以上,青少年懷孕的比率大致沒有變化,一旦跌破五%,青少年懷孕幾乎是原先的兩倍。我們當然認為,社區及社會問題會隨著時間逐漸解決。不過,有時候這些問題不會逐漸化解;一旦到達引爆點,學校無法控制學生,家庭生活也可能在一夕之間瓦解。

 

以黑人學童為例,上流階層的比率一旦跌破五%,青少年懷孕幾乎是原先的兩倍。示意圖。(pixabay)

 

我記得小時候看過家中小狗如何經歷生平第一場雪。牠又驚又喜、不知所措,緊張地搖著尾巴,聞一聞這種奇怪、鬆軟的物質,對著雪塊狺狺低吠。牠第一次看到雪的那天早上,不見得比前一天晚上更冷。前一天晚上的溫度可能是華氏三十四度,今天早上可能是三十一度。換句話說,外在環境幾乎沒有變化,不過對牠來說,一切都不一樣了。雨水變成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雪!我們都是與時俱進的人,隨著時間改變自己的預期。但是,在引爆點的世界中,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能成為意料中事,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只是機率問題,反而是常態,這實在跌破大家的眼鏡。

 

為了說明這個另類的觀念,我要帶你到巴爾的摩,認識當地梅毒的流行趨勢。我會介紹三種特異人士,我把他們分別稱為專家(Mavens)、連結者(Connectors)及推銷員(Salesmen)。在口耳相傳的流行趨勢中,他們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左右我們的好惡、趨勢及風潮。我會帶讀者到《芝麻街》及《妙妙狗》(Blue’s Clues),上兒童節目的錄製現場;帶領各位接觸一手打造哥倫比亞唱片俱樂部的奇人,了解他的內心世界,認識如何包裝一則訊息,才能對大眾產生最大的衝擊。我會帶領大家到德拉瓦市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探討能夠左右集體生活的引爆點。我還會帶各位到紐約市的地下鐵,了解犯罪如何突然平息。

 

無論教育家、父母、行銷人員、生意人、決策者,大家內心深處都深為兩個問題所惑:有些觀念、行為或產品可以引發流行風潮,有些則否,為什麼?我們如何能隨心所欲發動有利自己的流行風潮?從前述各個現場,將可以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作者簡介

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
 
  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
 
  另著有《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以小勝大》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
 
  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齊思賢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擔任國內主要財經媒體資深編譯十餘年,負責國際金融新聞。譯作包括《老千騙局》、《奇葩與怪傑》、《克魯曼談未來經濟》、《打造花旗帝國》等,並編譯審核多本金融專書。

 

※本文節錄自《引爆趨勢》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