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清晰」到底是禍台還是保台?

曹博凱 2020年09月17日 00:02:00
戰略清晰並不代表要美國直接性地改變台美關係,而是強化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承諾,以確保中國不會錯誤估計形勢。(湯森路透)

戰略清晰並不代表要美國直接性地改變台美關係,而是強化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承諾,以確保中國不會錯誤估計形勢。(湯森路透)

近期美國國內呼籲對台政策轉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的聲音不斷高漲。不僅國會展開一系列的行動,主流媒體和智庫也有一系列文章支持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轉向戰略清晰。然而,美國國內並不是完全沒有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此舉只會加劇台海衝突,並把美國拖進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何謂「戰略清晰」?

 

關於美國對台政策應維持「模糊」或走向「清晰」的爭辯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但近期因為疫情的爆發,美中關係的緊張,以及中國在南海、中印邊界、新疆、香港的強硬行動,才讓這個議題重又浮出水面,並掀起一陣波瀾。

 

較具影響力的發言始自於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他於5月11日在National Reviews上表示,美國應支持台灣的民主,終結對台的戰略模糊,以因應中共日漸強硬的態度和行動。隨後他與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於6月時分別在參眾兩院提出了《台灣防衛法》(Taiwan Defense Act),要求美國政府確保美軍有阻止中國武力犯台且造成「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指美軍介入前,中共已透過武力徹底控制台灣)的能力。眾議員約霍(Ted Yoho)也在7月29日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若該法案通過,美國總統將獲得授權,在台灣被侵略時,動用武力防衛台灣。

 

撇開軍事部分,在此之前美國國會也已通過《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和《台北法》(TAIPEI Act),為改善台美關係鋪路。尤其前者更成功促成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薩爾(Azar)訪台,而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rach)也預計於9月17日來台主持台美經濟與商業對話」(US-Taiwa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Dialogue)——這將連續刷新美國最高層級官員訪台的紀錄。國會一系列的行動,顯示台美關係正在經歷歷史性的改變。

 

關於戰略清晰的意涵,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於9月2日在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文章解釋得相當清楚。文章表示,首先,「戰略模糊」嚇阻任一方「越線」的使命正逐漸告終;中國的軍事預算已經超過台灣15倍,中國在南海、新疆、香港的行為也證明,若美國毫無行動,趨勢只會對中國越來越有利。文章認為,維持戰略模糊的一項主要因素,是讓台灣清楚知道美國不會支持台灣單方面地改變現狀。但是蔡英文上任後,台灣政府展現務實的兩岸政策,且人民也清楚地知道台獨會帶來的戰爭風險,維持戰略模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哈斯也進一步解釋,所謂戰略清晰並不代表要美國直接性地改變台美關係,而是強化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承諾,以確保中國不會錯誤估計形勢(認為美國不會介入),進而出兵台灣。文章最後建議,美國應當在該區域派遣或增加駐軍,並把防衛台灣列為美國國防的首要任務之一,也應與日、韓等美國盟友協商,在緊要關頭協防台灣。

 

雖然台灣議題日漸受到重視,但和中國開戰的龐大風險,使得美國直接介入台海的意願相當有限。(湯森路透)

 

按哈斯的說法,所謂「戰略清晰」基本上與正式承認台灣地位無關,也不代表美國「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的終結,而是以更具體的行動展現美國履行《台美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決心,協助台灣抵抗中共不斷增加的軍事壓力。這也呼應了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於8月31日的演說,他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始終沒有變,但因為來自中共的威脅日益增加,破壞區域穩定的也不是台灣或美國,美國因此有必要調整對台政策,以恢復地區平衡。

 

反對派:戰略清晰只會增加戰爭風險

 

儘管支持對台戰略清晰似乎正在成為美國的主流,然而反對的聲音並非不存在。例如一篇在《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上的文章表示,「戰略清晰」只會被中國認為是美國在片面改變現狀,還會刺激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最終導致中國的領導者必須得以軍事行動做出回應。此外,美國和台灣並沒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對美國核心利益的影響程度也不及日、韓,捲入台海衝突不僅未必對美國真的有利,也將非常危險且耗費巨大。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也表示,美國的一系列行動會讓中國認為美國正在拋棄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或是「只說不做」,這在日趨緊張的美中關係中,危險又令人擔憂。

 

事實上,捲入台海戰爭對美國確實危險。美國新聞網站Real Clear Investigations在8月指出,著名智庫蘭德(RAND)和五角大廈針對台海戰爭做的多次兵推中,美軍都被擊敗。去年一份來自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的民調也顯示,只有38%的美國民眾支持美國介入台海戰爭,是七種出兵情況中意願最低的(雖然已經是歷年中最高的)。數據證明,雖然台灣議題日漸受到重視,但和中國開戰的龐大風險,使得美國直接介入台海的意願相當有限。

 

「以牙還牙」也有助於維護和平

 

筆者認為,上述的擔憂並不完全成立。所謂「戰略清晰」並不是改變美國對台政策的「原則」,而是「手段」,目標在於以具體行動重申美國的立場。現階段要美國在外交上正式承認台灣恐怕還很難,而美國的「一中政策」也還會繼續。台灣方面不太可能因為這項政策調整,就逕行宣布獨立,觸碰中共的紅線。更難想像中國僅僅因為美國國內的幾項立法,且沒有直接性地協助台灣任何獨立運動,就立刻和台灣開戰,引爆潛藏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若要說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那也從來只是中共維護政權和推動政策的工具,而不足以成為逼著中共當局鋌而走險的主因。

 

美國的另一項擔憂是,中國是否會因此發動報復性制裁。實際上,從香港的案例來看,中國對美國的制裁影響力微乎其微,只能透過「放話」式的威脅滿足國內民族主義的情緒。若是以中國市場為要脅,發動商業上的制裁,也只會加速美中脫鉤的進程。實際上,外國企業要在中國長期生存非常不容易,中國本土企業「學習」完成後,最終都會取代它們;留下來的企業都是對中國至關重要且無法取代的,而這類企業也不會是中國政府想要制裁的對象。

 

另外,「戰略清晰」也符合博弈理論的觀點。從博弈理論的角度來看,能最有效維持和平的做法是在一開始就展現好意,然後執行「以牙還牙」(tit-for-tap)的策略:若對方示好則友好對待,若對方態度強硬則同樣以強硬行動回應。如此一來能讓雙方行為的可預測性最大化,避免走向戰爭這一最壞結果—這也正是「戰略清晰」的核心目的。中共近年敢在諸多議題上作出強硬的行動,除了有強大的國力撐腰外,一項主因是中國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直接地阻止中國。正如哈斯所說,若美國再不作出回應,趨勢只會站在中國那邊。

 

實際上,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對中國強硬的行為展開回應。上個月中國外長王毅展開的訪歐之旅,基本上以失敗告終,歐洲各國領袖對中國的拉攏反應冷淡,這表明各國都很清楚,沒有必要因為懼怕中國的實力而對中國言聽計從。又或者日前東協召開的東亞峰會上,面對王毅對美國在南海部署武力,損害地區穩定的指控,越南外長范平明(Pham Binh Minh)不客氣地表明歡迎美國幫助東協維護南海和平,破壞區域和平的正是中國。由此可見,面對中國的強勢,「以牙還牙」的策略更獲得各國的青睞。

 

總結來說,「戰略清晰」對台灣是利大於弊,其有助於釋放正確訊號,穩定台海和平。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國願意為了台灣議題與中國全面衝突,甚至跨越紅線,導致戰爭爆發。此外,「清晰」到什麼程度仍非常難預料。涉及軍事方面的《台灣防衛法》和《防止台灣遭侵略法》目前獲得支持的熱絡程度明顯不及《台灣旅行法》和《台北法》。雖然台美關係的逐步升溫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在政治及軍事上,仍會比較保守,而年底的美國大選,恐怕也會帶來更多的變數。如何正確地解讀美國的意圖,對台灣而言將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作者現就讀於美國喬治城大學衝突解決碩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